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婚姻家庭 > 正文

郭沫若是无耻文人吗为什么?

婚姻家庭 2024-10-30 18:46

一、郭沫若是无耻文人吗为什么?

【谢友相邀】!

提问者不但无知,而且无耻。自古文人多情种,江南才子唐伯虎,祝枝山尚风流成性,被后世之人追捧,瑕不掩瑜……

对一位从民国脱胎换骨追随共产党乃至成为共产党员,最后成为国家高级干部(副总理)的革命文人提出无耻诘问,其心可诛,只想问一句,提问者读过郭老的《女神》吗?读过毛主席在延安时就要求干部学习的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吗?看过《郭沫若文集》吗?看过郭沫若手书的《毛主席诗词》[四十八首]的书法作品吗?如果连这些都不知道,真的是无知。

瑕不掩瑜,人无完人,对郭老这样一位过世多年的中国为数不多的革命前辈进行无端攻击,真的无耻!

二、为什么说郭沫若是无耻文人?

第一郭沫若具有“墙头草”的性格。在当时的年代,他就是谁的势力大、权力高,就投靠谁,就赞美谁。而如果有谁失去了势力,他就立马抛弃他,还要贬低他。

第二郭沫若曾经为了利益和荣誉出卖过自己的朋友鲁迅,他们两个人以前一起抨击过旧社会,但是这之后没过多久,郭沫若又马上调转矛头对准鲁迅,他自己办了刊物来写文章抨击鲁迅。

第三生活作风问题。

三、有人说郭沫若是无耻文人,为什么?

郭沫若才华横溢这是事实,在在近代史上有他的一席之地,当然在里面有褒义的也有贬义的,褒义的是他的才华,贬义的是他的人品,不管是褒义还是贬义都可以让他留名千古,当然现代人更多的都是议论他不好的那一面,先不说他的生活作风问题,最多的就是说他在考古上对帝陵发掘造成的损失上面。

毕竟定陵的发掘他的确是主要提倡者和参与人之一,在对定陵的发掘中造成的文物的损坏,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技术和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这群人为了一己私欲而无视风险,最后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其实他们挖定陵只是练手,并不是真正的想动定陵,而是想挖明成祖朱棣的坟墓,目的是想找永乐大典。

这些人作为文人对古籍字画这些有着不可抵挡的兴趣,越是有名的越是想亲眼目睹,永乐大典是一个,书圣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也是一个,当时不只是想挖长陵,他们这群人还打算挖武则天夫妇的乾陵,甚至连秦始皇陵都有开挖的打算,在定陵上的严重损失让国家全面禁止了主动开挖帝陵的决定。

也就是这个决定让郭沫若直到死的那一天都还非常的遗憾和不甘心,曾经多次想找理由开挖帝陵,甚至连帝陵建在地震带上的理由理由都找了出来,但是全部被否决掉,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人对郭沫若先生存在不同看法的一个原因,当然郭沫若在生活作风上面也的确让人不敢恭维,前前后后总共换了三个老婆,直到最后一个由于社会环境的原因跟他到了最后,前面的全部被抛弃,是抛弃不是分离。

还有就是在立场问题上,郭沫若是比较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人,风往哪边吹就往哪边倒,缺少的是一种问人骨子里的骨气,在立场转换上面郭沫若做的比大多数文人都果断,虽然说他非常的有才华,这一点的确不可否认,但是他的许多行为的确跟他的才华不匹配,甚至相差甚远。

说白了就是缺少底线,基本上都是做一些符合自己自身利益的事情,对于是否会影响到其他方面的利益基本上不在考虑范围,也就是说属于自我为中心,这也是为什么鲁迅先生对郭沫若的评价是那样的,鲁迅评论郭沫若的时候还是年轻时候的郭沫若,而晚年的郭沫若也没有一点改变,鲁迅的评价基本上非常的准确,至于郭沫若的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述。

四、为什么说郭沫若和臧克家是无耻文人?

说他们的都是为了蹭热点赚流量的

五、文人为什么无耻?

不是所有的文人都无耻,相反,大部分的文人都铁骨铮铮

六、郭沫若文人的风骨与气节?

郭沫若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历史学家和民主战士。他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敬仰,他的作品一直受到文学爱好者的推崇。

在郭沫若的文学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他的风骨和气节。他以其独特的才华和风格,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散文和小说。他的诗歌风格独特,融合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元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的散文作品则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自然风光和历史人物,体现了他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对生活的热爱。

七、你知道的最无耻(无知)的文人及其事迹是什么?

没骨气的太多 建国以后最无耻的当属两个姓郭的

八、老舍为什么成为四大无耻文人呢,请解释疑惑?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正红旗)。中国现代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1949年曾在美国出版节译本,书名为《黄色风暴》,被誉为“好评最多的小说之一,也是美国同一时期所出版的最优秀的小说之一” 。1982年《四世同堂》未删节本出版,才得以全貌为中国读者所知。2016年,《四世同堂》中的《饥荒》的21段到36段,约十万字的英文原稿被找回。2017年秋,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经典《四世同堂》完整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和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增添了由英译本回译的十六章内容。

《骆驼祥子》是作家老舍所著的长篇小说,于1936年,在《宇宙风》杂志25-48期上连载,1939年由上海人间书屋出版单行本。 [13]

《骆驼祥子》以旧北平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外号“骆驼”名叫祥子的人力车夫的悲惨遭遇,反映了生活在城市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的痛苦,暴露了旧社会的罪恶。这部作品以主要人物祥子为中心,围绕祥子的行动交叉着两条线索,一条是祥子“拉车,买上自己的车”,写他怎样为做个自由车夫,刻苦努力、不断挣扎,到头来希望破灭,陷入更加苦难的深渊,这是主线。另一条是祥子与虎妞、小福子、夏太太等异性的纠葛,这是次线,但它与主线拧成一股,不断推进情节的发展。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自问世以来,已被译成十几国文字,为老舍赢得了世界声誉。

《月牙儿》是现代文学家老舍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原载1935年4月1日、8日、15日《国闻周报》第12卷12期至15期,后收入短篇小说集《樱海集》。

《月牙儿》讲述了旧社会母女二人先后被迫堕落为娼的故事,展示了一个女性对强加于她的不公命运从惊恐、困惑、抗拒到最终屈服的全过程。 《月牙儿》人物关系简单,故事凝练简洁,但其所揭示的现实世界却是立体、复杂的;第一人称叙述,抒情的笔致,极具感染力。

自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开始,《月牙儿》便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据一 定的位置。城市贫民、女性命运、抒情典范,构成了小说经典性的三个维度。 放置在老舍的整体创作中,无论是创作风格的转折点,还是“文字之美”的代 表,《月牙儿》也称得上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1957年7月初载于巴金任编辑的《收获》杂志创刊号。1958年6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剧本中出场的人物近50人,除茶馆老板之外,有吃皇粮的旗人、办实业的资本家、清宫里的太监、信奉洋教的教士、穷困潦倒的农民,以及特务、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人物众多但性格鲜明,能够“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作品通过茶馆老板王利发对祖传“裕泰茶馆”的惨淡经营,描写他虽然精明圆滑、呕心沥血,但终于挡不住衰败的结局,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走向。剧作在国内外多次演出,赢得了较高的评价,是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经典作品。 2019年2月23日至3月5日,北京人艺再次在首都剧场上演话剧《茶馆》 。2022年6月9日,经典《茶馆》重启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纪念演出季 。

《龙须沟》是老舍的创作的3幕话剧,原本是为配合时事和政策宣传而创作的戏剧,是一曲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颂歌。剧作完成于1950年,1951年2月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焦菊隐导演。《龙须沟》描写了北京一个小杂院4户人家在社会变革中的不同遭遇,表现了新旧时代两重天的巨大变化。剧中塑造了程疯子、王大妈、娘子、丁四嫂等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主人公程疯子在旧社会由艺人变成“疯子”,解放后又从“疯子”变为艺人,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前后的不同命运,体现了人民政府为人民的中心思想以及人民对党对政府的拥护和热爱。该剧通过叙述日常生活的小事反映大时代,以市民社会人物的日常言行和家长里短中所体现出的味道,表现生活的真实。

九、郭沫若的爱情

郭沫若的爱情

郭沫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文艺理论家与艺术教育家,他的生活和创作经历让人们对他的爱情之路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郭沫若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戏剧家,他的爱情经历也别具一格,充满了激情和传奇。

在郭沫若的爱情世界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与祝福的爱情故事。祝福,是郭沫若的夫人,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和翻译家。他们相识于上海大学,两人在文学的交流中逐渐发展出深厚的感情。他们共同的文学理想和信仰成为了他们爱情的纽带。

郭沫若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浪漫和悲壮。他们在抗战年代相识相知,共同经历了艰难的岁月。祝福也是郭沫若最忠实的战友,她在郭沫若去世后坚守着他的文学事业,为他传承和宣扬着他的理念。

在郭沫若的作品中,爱情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他通过作品表达了对祝福的深深怀念和感激之情。在他的诗歌中,他倾注了对祝福的无尽热爱和思念。他们之间的爱情被永远地定格在了许多经典的作品中,成为了永恒的诗行。

郭沫若的爱情观也给了许多人启示和思考。他将爱情视为一种信仰和责任,而非仅仅是个人的情感和欲望。他认为,爱情应该是一种永恒与牺牲的结合,两个人之间应该相互扶持、相互理解。他用自己的爱情故事证明了这种观点的可贵和重要。

然而,郭沫若的爱情生活并非没有坎坷和挫折。他曾经历过婚姻的失败和痛苦,但他并没有气馁或沉沦。相反,他以一种乐观和积极的态度重新寻找爱情的方向,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郭沫若的爱情不能被简单地定义为个人的感情,它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他的爱情观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在现代社会中,爱情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学习郭沫若的爱情观,将爱情视为一种崇高的情感和责任。只有在相互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上,爱情才能得以延续和升华。

总之,郭沫若的爱情是一种珍贵的财富,它不仅是他个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创作的源泉。通过他的爱情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他的作品,更好地感受他的情感和思想。郭沫若的爱情故事将永远地留在人们的心中,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十、儒林外史中淳朴孝顺的少年后来变成贪婪无耻的文人是?

《儒林外史》中有个聪明孝顺的农家小子匡超人,本来为人淳朴、勤奋、孝顺,老父亲临终前还谆谆叮嘱他“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可是后来他混迹于一批选家、名士、官吏中间,越来越醉心于举业功名,一步一步地堕落变质,作恶多端。

匡超人虽然一开始贫穷、孝顺,但“知子莫若父”,他有蜕变的基因,于是匡父在去世之前就告诫聪明伶俐的他“德行是要紧的”,不要当势利的小人。但失去了父亲的管教后,匡超人就由着自己的本性做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