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劳动纠纷 > 正文

劳动合同纠纷解除方式

劳动纠纷 2024-08-21 09:42

一、劳动合同纠纷解除方式

劳动合同纠纷解除方式

劳动合同作为劳动关系当中最为重要的法律文件之一,对于雇主和雇员的权益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劳动合同纠纷难免会发生。当纠纷无法通过协商解决时,解除劳动合同成为一种常见的方式。本文将介绍劳动合同纠纷解除的几种方式。

一、协商解除

协商解除是最为常见和便捷的劳动合同纠纷解除方式之一。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协商解除需要雇主和雇员双方共同达成一致。双方可以通过面谈、书面协议或者第三方调解的方式进行协商,寻找最为适合双方的解决办法。

雇主和雇员在协商解除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对方的权益,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双方可以就保留薪资、离职原因以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友好协商,并在达成一致后签订解除协议。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的好处在于可以减少诉讼成本,保持双方关系的和谐。

二、仲裁解除

仲裁解除是一种通过专门机构进行纠纷处理的方式。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劳动合同纠纷可以通过劳动仲裁委员会的仲裁程序进行解决。当雇主和雇员之间发生纠纷时,一方可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申请。

劳动仲裁委员会会依法受理并组织调解。在仲裁调解过程中,仲裁员将会对纠纷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估,并提出解决方案。如果双方对解决方案达成一致,仲裁委员会将出具调解书,作为解除劳动合同的依据。

仲裁解除劳动合同的好处在于,可以保障双方在仲裁过程中的权益,同时减少了诉讼的时间和成本。另外,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可以强制执行。

三、诉讼解除

诉讼解除是一种通过法院进行纠纷解决的方式。当双方无法通过协商或仲裁解决纠纷时,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诉讼。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将受理申请,并组织庭审。

在庭审过程中,双方可以提供证据并作出陈述,法官将会对证据进行审查,并依法判决。如果一方对判决结果不满意,可以提起上诉。最终,法院将会做出终审判决,作为解除劳动合同的依据。

诉讼解除劳动合同的好处在于,法院具有独立公正的地位,可以对纠纷进行客观公正的处理。诉讼解决也可以为当事人提供更具约束力的判决,有效保护双方权益。

四、经济补偿解除

除了协商、仲裁和诉讼,劳动合同纠纷还可以通过经济补偿的方式进行解决。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当劳动合同发生纠纷,雇主可以向雇员支付经济补偿。

经济补偿是一种通过金钱等物质手段对纠纷进行解决的方式。补偿的数额可以根据纠纷的性质、程度和造成的损失来确定。经济补偿的形式可以是一次性支付或者分期支付,具体方式由双方进行协商。

经济补偿解除劳动合同的好处在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劳动合同纠纷带来的经济压力。双方通过协商一致达成经济补偿的数额和方式,可以更加灵活和便捷地解决纠纷。

总结

劳动合同纠纷解除方式有协商解除、仲裁解除、诉讼解除和经济补偿解除等几种形式。在解决劳动合同纠纷时,双方应当优先选择协商解除的方式,并在协商中注重保护各自的权益。如果协商无法达成一致,可以考虑仲裁解除或者诉讼解除。对于雇主来说,经济补偿解除也是一种可行的方式。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劳动合同纠纷解除,双方都应当充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并在解除过程中遵循法律的要求。只有合法合规地解除劳动合同,才能保障双方的权益,同时维护良好的劳动关系。

二、解析劳动合同解除方式及条件

劳动合同解除方式及条件

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约定和确认双方劳动关系和权利义务的重要法律文件。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在特定的情况下,劳动合同可以被解除。在解除劳动合同时,双方都需要遵守一定的方式和条件。

1. 协商一致解除

协商一致解除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自愿达成一致,通过协商方式终止劳动合同。这种解除方式需要双方就解除的具体事项进行全面的谈判和协商,包括解除时间、解除原因、赔偿事项等。一般来说,在协商一致解除时,双方都要签署解除协议,并有具体的解除证据。

2. 解除通知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可以向劳动者发出解除通知,解除劳动合同。解除通知应当以书面形式进行,说明解除的事实和理由,并注明解除的日期。劳动者在收到解除通知后,可以提出异议,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

3. 单方解除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用人单位或劳动者可以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但需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例如,用人单位可以在以下情况下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 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公司规章制度;
  • 劳动者严重失职,导致公司重大损失;
  • 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
  • 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同样地,劳动者也可以在以下情况下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 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
  • 用人单位未提供劳动保护条件或者违法用工;
  • 劳动者在执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受到人身伤害,用人单位违法、虐待、非人道待遇等。

总结

解除劳动合同的方式和条件多种多样,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解除方式可以避免纠纷和法律风险。协商一致解除、解除通知和单方解除都是常见的解除方式,但在解除劳动合同时,双方都需要遵循法律的规定,确保解除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感谢您阅读本篇文章,希望可以帮助您了解劳动合同解除的方式和条件。如果您在解除劳动合同方面有任何问题或疑问,建议咨询相关法律专业人士的意见。

三、从单位协商解除到个人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的解除方式

背景介绍

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确立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文书。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各种原因,劳动合同可能需要被解除。在解除劳动合同时,可以采取单位协商解除或个人协商解除的方式。

一、单位协商解除

单位协商解除是指由用人单位主动发起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双方通过协商一致的方式达成决定。这种方式通常适用于公司经营状况不佳、员工岗位不需要等情况下的解除。

在单位协商解除中,单位需要向员工提前告知解除的原因和解除的程序,并与员工进行详细的协商,如解除后的补偿和福利安排。双方达成一致后,单位需要出具解除劳动合同的书面决定,并依法支付相应的赔偿。

二、个人协商解除

个人协商解除是指由劳动者主动发起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双方通过协商一致的方式达成决定。这种方式通常适用于劳动者因个人原因需要解除合同的情况。

在个人协商解除中,劳动者需要向用人单位提出解除的申请,并说明解除的原因和要求。双方之间进行详细的协商,如解除后的补偿和离职手续等。如果双方达成一致,用人单位需要出具解除劳动合同的书面决定,并按照约定支付相应的赔偿。

三、选择合适的解除方式

在实际操作中,选择单位协商解除还是个人协商解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

如果是用人单位经营状况不佳,需要对部分员工进行裁员,那么可以采取单位协商解除的方式。这需要用人单位同法定程序进行裁员协商,并向员工支付相应的赔偿。

如果是劳动者因个人原因需要解除劳动合同,例如家庭原因、个人发展或健康等,那么可以采取个人协商解除的方式。在协商过程中,双方可以商定解除后的补偿和离职手续等事宜。

四、注意事项

不管是单位协商解除还是个人协商解除,解除劳动合同都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双方在协商解除时,应确保自己的权益受到保护,并依法履行相应的义务。

同时,劳动合同的解除也需要遵守合同约定的解除条款,以免引发纠纷或法律责任。

结语

单位协商解除和个人协商解除是解除劳动合同的两种常见方式。在解除劳动合同时,双方应通过协商一致的方式达成决定,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解除方式。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是保障双方权益的重要前提。

感谢您阅读本文,希望本文能够为您提供有关劳动合同解除方式的相关知识,让您在实际操作中更加明确和合法地解除劳动合同。

四、解除劳动合同怎么证明?

如果是用人单位与你解除,可以向法院提供包括用人单位给你的解除通知、签订的解除协议、社保解除手续等。

五、劳动合同解除方式及注意事项

劳动合同解除方式

劳动合同是雇佣关系的法律依据,根据相关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解除,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 双方协商一致解除:雇主和雇员可以在自愿的前提下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可以书面形式声明解除合同。
  2. 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在劳动合同规定的期限届满时,合同自动解除,无需另行解除。
  3. 一方提前解除:根据劳动法规定,雇主或雇员可以在合同履行期限前提出解除申请,但需要提前通知对方一定的期限。
  4. 违约解除:一方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严重违反合同条款,另一方可以提出解除合同的请求,但需确保有充分的证据支持自己的主张。
  5. 其他法定情形: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劳动合同可以因某些特殊情形解除,比如雇员退休、雇主倒闭等。

劳动合同解除注意事项

在解除劳动合同时,双方应注意以下几点:

  • 合法性:必须确保劳动合同解除的方式合法有效,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 书面形式:无论是双方协商解除还是一方提出解除申请,都应当以书面形式进行,以免后续引起纠纷。
  • 通知期限: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双方提出解除申请时需要提前给对方一定的通知期限,以确保对方有充分的时间来做准备。
  • 经济赔偿:根据劳动合同的具体条款和法律法规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时,可能需要支付经济赔偿或者遵守竞业限制等规定。
  • 证明文件:劳动合同解除后,双方可以根据需要申请相关证明文件,证明解除劳动关系,方便后续的就业或退休手续。

总之,在解除劳动合同时,双方应当遵循法律法规的规定,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尽量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解决争议,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六、解除劳动合同的方式及赔偿规定

劳动合同解除的相关规定

根据中国劳动法和相关规定,劳动合同的解除需要遵守一定的程序和规定。根据不同情况,劳动合同的解除方式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方式是不需要赔偿的。

无需赔偿的劳动合同解除方式

根据中国劳动法第39条的规定,劳动者有权在以下情况下解除劳动合同而无需支付赔偿金:

  • 1. 劳动者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
  • 2. 因用人单位违法、欺诈行为导致劳动合同无效。
  • 3. 劳动者受到欺凌、虐待、侮辱或冒犯,无法继续工作。
  • 4. 劳动者工作条件严重恶化,无法继续工作。
  • 5. 劳动者因工作事故或职业病致使身体受到伤害,无法继续工作。
  • 6. 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受伤,已达到法定退休年龄。

其他解除劳动合同方式

除了上述情况外,劳动合同解除一般需要赔偿金,具体赔偿金数额根据劳动合同的具体约定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计算。常见的解除劳动合同方式包括:

  • 1. 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并达成书面协议。
  • 2. 被解雇的一方接受雇主提供的经济补偿。
  • 3. 受雇方提前通知对方一定期限后解除合同,支付相应违约金。
  • 4. 对方严重违反劳动合同的约定,造成严重损害,解除劳动合同同时要求对方支付违约金。

总结

解除劳动合同的方式和赔偿规定在不同情况下会有所不同。劳动者在合同解除前应该了解自己的权益和对方的违约情况,如果符合无需赔偿的情况,通过法定程序进行解除合同。如果不符合无需赔偿的情况,则需要根据劳动法和合同约定的规定进行解除并支付相应的赔偿金。

感谢阅读本文,希望对您了解解除劳动合同的方式和赔偿规定有所帮助。

七、解除劳动合同的补偿方式及程序

了解劳动合同解除的前提

在探讨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的补偿方式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劳动合同解除的前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雇主和雇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解除劳动合同,包括双方协商一致、经济性裁员、个人原因等。在这些情况下,雇主需要向雇员支付一定的补偿金。

补偿方式的选择

劳动合同解除后,补偿金是雇主向员工提供的一种经济赔偿,它旨在减轻员工因解除劳动合同而受到的经济损失。根据劳动法和相关法规,企业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补偿方式:

  • 一次性经济补偿:企业可以一次性给予员工一定金额的补偿金,该金额通常根据员工的工龄、职务、工资水平等因素来确定。
  • 丧失工资补偿:企业可以根据员工实际工作年限、工资水平等,向员工支付一定期限内的工资作为补偿。
  • 岗位安置补助:对于企业进行经济性裁员的情况,企业可以提供岗位安置补助,帮助员工重新就业。
  • 培训补偿:对于因技能不符合职位要求而解雇的员工,企业可以提供培训补偿,帮助员工提升技能。

补偿程序的执行

企业解除劳动合同需按照一定程序执行,以确保员工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1. 通知解除:雇主应提前通知被解除合同的员工,并书面告知解除的原因和解除的日期。
  2. 沟通协商:双方应进行协商,寻找解除合同后的合理补偿方式。
  3. 签订补偿协议:双方达成一致后,应签订补偿协议,明确补偿方式、金额、支付时间等相关事项。
  4. 支付补偿金:企业应按照协议约定的时间和方式向员工支付补偿金。
  5. 办理离职手续:员工应办理离职手续,包括社保、公积金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劳动合同解除的补偿方式和程序有所不同。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应参考当地相关法律法规,并与员工进行充分沟通,确保解除劳动合同的补偿方式和程序合法、公平、合理。

感谢您阅读本文,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为您提供了关于企业解除��动合同补偿的相关知识,并帮助您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执行。

八、劳动合同解除的约定及执行方式

劳动合同能够终止的约定

劳动合同是雇主与劳动者之间约定就劳动关系建立、变更、终止及双方权利义务等事项所订立的合同。在特定情况下,劳动合同可以通过约定来终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劳动合同终止约定:

  • 双方协商解除:雇主和劳动者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达成一致,协商解除劳动合同。
  • 合同期满:劳动合同到期后自动终止,双方无需另行通知。
  • 达成解雇协议:雇主与劳动者就终止合同事宜达成书面协议。
  • 法定解除: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特定情况下劳动合同自动终止,如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合同因劳动者犯罪行为被解除等。
  • 不可抗力:由于不可抗力原因,双方无法继续履行合同。

劳动合同解除的执行方式

一旦劳动合同终止的约定发生,雇主和劳动者需要按照约定执行相应的程序。以下是常见的劳动合同解除的执行方式:

  • 书面通知:通常情况下,劳动合同的解除需要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包括解除的原因、解除日期等。
  • 工资清算:在解除劳动合同后,雇主需要向劳动者支付尚未支付的工资、奖金、补偿金等。
  • 社会保险处理:解除劳动合同后,雇主需要办理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注销手续,确保劳动者的权益。
  • 工作交接:解除劳动合同后,双方需要完成工作的交接,确保业务的顺利进行。
  • 劳动仲裁或诉讼:如果雇主和劳动者对解除劳动合同的约定存在争议,可以通过劳动仲裁或诉讼等方式解决。

劳动合同的终止约定及执行方式对于雇主和劳动者来说非常重要。双方应该在签订合同时仔细阅读合同内容,了解其中的约定和义务,以保障自身权益。

感谢您阅读本文,希望通过本文的内容,您能更加了解劳动合同终止的约定及执行方式,从而在相关问题上更有把握。

九、解除劳动合同以微信的方式送达?

劳动合同法第38条

原文是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其中的一个情形就是“用人单位未能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可见,

本条规定仅规定了劳动者对劳动合同的解除权,而没有规定权利的具体实现方式。

在解除权成立的前提下,劳动者可以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通知的方式不做限制;但是,必须是可以使对方能够及时获悉通知内容的方式。很显然,微信上通知并不能保证对方能够及时获悉通知的内容。

你微信通知对方,而对方并不能及时获取你的通知内容。其后你未能正常上班,公司有充分的的理由认为你旷工并根据公司的规章制度解除劳动关系。

不是说微信通知不可以

,而是你要能确定对方能够及时获取到你的通知内容;如果对方在微信上做了回复,自然可以认为已经作了通知。倘若对方不理会,这就很被动了。所以,通常还是要用书面形式或者电子邮件的方式去提交,同时最好还要通过电子邮件或者其他通讯方式做确认。

关于劳动纠纷的问题,还有许多与你一样焦虑的小伙伴,在我们“乐业无忧社区”免费提问、共同抱团取暖。这里有遍布全国的资深律师团队,替你排忧解难。 我们的公众号:乐业无忧, 搜索微信公众号“YC-Cap”或直接搜索“乐业无忧” 乐业无忧——你的职场风险一站式管理专家。

十、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的正确做法?

作者 : 上海中申律师事务所

某公司员工于2023年3月24日入职,4月21日公司以其不符合公司的试用期录用标准为由提出解除劳动合同,4月23日离职。公司的规章制度以及员工的劳动合同中均规定了试用期不符合录用标准的情形,公司依据录用标准中的“无法按照试用期的工作岗位职责完成岗位任务及无法达到岗位任职条件,试用期未通过考核,不符合本公司在录用之前所公布的职位的录用条件。”与该员工解除劳动合同关系。随后,该名员工以公司举证的材料不符合实际情况、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为由申请劳动仲裁。

试用期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相互了解的一个过程,《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第(一)项规定,如果劳动者试用期不符合录用条件,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且无需支付经济补偿,但前提是用人单位需要符合相关的合规要求,否则用人单位将面临违法解除的风险,届时,用人单位可能需要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赔偿或者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在试用期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需要满足如下条件:

第一,用人单位需要与劳动者明确约定试用期不符合录用条件的具体情形。实际运用《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第(一)项时,用人单位需要将“不符合录用条件”转化为具体的情形。比如,用人单位可以针对该职位建立试用期的考核标准,明确什么情况为不通过或者未达到合格标准,将不通过或未达到合格标准与“不符合录用条件”相绑定(即不通过或未达到合格标准即视为不符合录用条件),并与劳动者签订书面的确认书。在一般情况下,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不符合录用条件的具体情形,也有用人单位在规章制度中进行规定。若用人单位在规章制度中规定了劳动者试用期不符合录用条件的情形,需要在劳动者入职前对其进行规章制度的宣贯,向其说明并由其签字确认。实践中,出于各种原因,有时劳动者并非入职当天就立即签订劳动合同,有可能是在入职后一个月内进行签订。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将试用期的录用条件写在劳动者入职前的录用通知书(offer)中,或者在劳动者入职的当天就与其签订录用条件的确认书。下面,我们列举实践中一些常见的试用期不符合录用条件的具体情形,比如:

劳动者未能通过用人单位的试用期考核和评估,或试用期绩效考核不及格的。在实际适用这一项时,需要注意,应让劳动者在试用期开始前对试用期考核的标准进行签字确认,考核的标准应当客观,尽量避免一些难以量化的、主观的标准。用人单位也可以将劳动者的岗位职责、岗位要求、试用期内限期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包含在试用期的考核和评估标准当中。试用期间,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进行考核时,应保留相应的试用期考核核结果的文件,并让劳动者签字确认,否则若发生纠纷,未经劳动者签字确认的考核结果文件将不能作为有效的证据。比如,在(2019)京0102民初4304号案中,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中明确规定了“月业绩在定量75%或以下的、月度考核75分或以下的、不能有效或基本有效完成公司交班的专项工作任务的......均属于不符合录用条件”,但法院认为,考核的表格为公司单方制作,未经员工确认,且公司未提交与各项考核结果相对应的事实依据及考核评分标准等证据予以证明,不能据此判定员工试用期不符合录用条件,属于违法解除。

劳动者隐瞒或提供虚假的信息或材料的。这一项除了指劳动者隐瞒自己的学历、个人经历(如曾被行政拘留、刑事处罚等)以外,还包括劳动者隐瞒自己需要履行保密义务、竞业限制义务等与上一家用人单位的未尽的义务。建议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在入职时需要提供的信息、材料进行明确罗列,在劳动者入职时填写的文件中对需要披露的个人信息进行明确的规定,并在试用期内对劳动者做好背景调查。用人单位也可以将这一项作为劳动者“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情形,以免在试用期结束后才发现劳动者隐瞒或提供了虚假信息材料而无法向员工追责。另外,在实际适用这一项时,还需要注意并非只要劳动者在个人履历中提供了虚假信息,用人单位就能解除劳动合同。如果劳动者虚构了自己学历信息、工作经历,且其所提供的相关信息是用人单位能否录用其担任相关岗位的重要考量依据的,用人单位可据此合法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如果其个人履历涉及个人隐私,如婚姻状况、生育情况等,根据岗位的特性,不属于与劳动关系直接相关的劳动者必须如实陈述的因素的,其隐瞒或未如实说明相关情况不能作为用人解除劳动合同的理由。比如,(2022)津03民终1732号案中,用人单位主张劳动者在入职时填写的《应聘人员登记表》及《人力资源信息采集表》中婚育情况存在虚假隐瞒,以此主张劳动者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并解除劳动关系。但是法院认为,婚姻、生育状况与劳动合同的履行没有必然的关系,属于个人隐私。因此,劳动者并非必须提供该类信息,用人单位据此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缺乏法律依据,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者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供与单位要求其提供的证明文件的。这一项主要包括劳动者的学历、学位证书、身份证明文件等,以及在上一家用人单位的退工单或者离职证明等。对于一些需要相关资质、技能方能上岗的工作岗位,如餐饮行业,需要从业人员持有健康证,用人单位还可要求其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供相关资质证明,否则视为不符合录用条件。

劳动者试用期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由于试用期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相互考察的一个过程,因此用人单位可以将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违反公司规章制度作为不符合录用标准的情形之一,而无需达到“严重”的程度。但是,适用这一情形的前提,需要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合法有效(已经过民主程序、公示、并经劳动者签字)且已对新进劳动者宣贯公司的规章制度,劳动者知悉并签字。并且,发生劳动者违反规章制度的情形时,用人单位还需要对劳动者违反规章制度的相关事实固定为书面文件,由劳动者签字确认。

第二,劳动者存在不符合试用期录用标准的事实。用人单位需要在劳动者试用期中留存相应的证据。在开头的案例当中,公司主张员工无法完成工作岗位的职责、岗位任务,不符合岗位任职条件,试用期未通过考核。那么,在实际举证时,就需要针对员工入职时签订的岗位职责说明书,具体指出员工实际不符合哪一项要求,并且提供相应的证明。如果在试用期对劳动者进行了考核的,需要出具对劳动者的考核结果文件,上面需要有劳动者签字确认。否则,公司存在违法解除的风险。

依据劳动者试用期“不符合录用条件”与其解除劳动关系,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首先,注意是在试用期内对劳动者进行考核以及解除劳动合同。如果要对劳动者进行试用期的考核,需在劳动者试用期届满之前进行考核,一旦确认劳动者不符合试用期录用条件,一定要在试用期届满之前向其发出解除劳动合同的书面通知。“试用期内”,是指劳动合同约定的试用期内,若仅未履行用人单位内部的转正手续,但劳动合同约定的试用期期限届满,员工继续提供劳动的,则不属于“试用期内”,此时公司不能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第(一)项的规定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其次,用人单位的解除还需要符合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性要求。《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会有权要求用人单位纠正。用人单位应当研究工会的意见,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工会。因此,用人单位以劳动者不符合试用期标准为由解除劳动合同的,需要履行通知工会的程序,如果用人单位本身没有设立工会的,可以通知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工会或者是上级工会,做到合法合规。如果用人单位因没有履行通知工会的程序被劳动者主张违法解除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第四十七条的规定,用人单位仍然可以在劳动者向人民法院起诉前对该程序进行补正。

综上所述,用人单位以劳动者不符合试用期录用标准为由解除劳动合同,需要符合相应的法律规定。这需要用人单位具有完备的劳动合同条款、规章制度,在日常实施规章制度、履行劳动合同时做到合法合规,并保存好相应证据,解除劳动合同时履行相应的通知工会的程序性规定,以免承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需要支付经济赔偿或继续履行劳动关系的不利后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