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婚姻家庭 > 正文

侗族婚姻风俗?

婚姻家庭 2024-08-18

一、侗族婚姻风俗?

侗族婚姻多是男女有恋爱基础后,由媒人说合缔结而成。侗族择偶不避同姓,但不能在同一房族内为婚。有“姑表舅婚”、“姨表禁婚”的习俗。

  侗族婚姻,不论是自由恋爱,还是他人说合,都得由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得到女方父母的应允,才择日完娶。也有些青年摒弃“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古规而自由结合,婚后,再给女方父母道歉认亲,个别甚至与家庭决裂。黎平、从江、榕江等县的侗族婚礼简朴。迎亲的傍晚,由“接亲婆”手提灯笼,背一床铺盖,把新娘接到郎家。

  新娘进门时,全家回避。新娘进门后,坐在火塘边的新凳上,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念新婚词,向新婚夫妇祝福。接着,新娘动手架锅作炊事仪式,表示她从此为这家主妇。只宰杀一两只鸭,合家吃饭。

  所请亲友最多十来个人。邻寨的新娘子,饭后即归,外村来的新媳妇,住上三天即回这种习俗,视夫妻感情和年龄大小而定。感情好年龄大的,一年半载即可到夫家落户,包办说合或年龄小者,两三年,甚至七八年才上夫家共同生活。

二、波兰婚姻风俗?

仪式

直到现在,多数波兰人还是选择在教堂举行婚礼。在一个大部分人口都受到天主教影响的国家里,这一点是很多新婚夫妇都要考虑的因素。虽然现在有很多时髦的婚庆方式,但在教堂的低调婚礼总是最标准的操作流程。如果要迎合保守的口味,婚纱面纱最好越长越好。还有,参加波兰婚礼是一个尽情装扮自己的机会,毕竟它要求宾客们在衣着裁剪上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三、云南民族婚姻风俗?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婚姻风俗,下面列举了一些云南民族的婚姻风俗:

布朗族:他们的婚典要举行2至3次。第1次在定亲之后,姑娘被接到男方家行拴线礼仪式,此后新郎、新娘各回各家,尽管新郎每夜必宿老丈人家,但白天仍然回到自己家中,直到举行了第二次婚礼,新娘才正式嫁到夫家去当儿媳妇。第三次的婚典往往办在婴儿出生之后,这次一定要杀猪宰牛喝喜酒,招待全村寨的亲朋好友。

摩梭人:他们保留着最古老的婚俗——阿注婚。阿注婚实际上是男子晚上到女方家住宿,天明即离开,亦称为走婚。

白族:白族姑娘出嫁时,全村人都要去掐新娘子的脸蛋,以示祝福。掐得越狠,表明对新人祝福越深。

爱尼人:爱尼青年男女享有充分的社交自由,每个村寨都有专供青年们聚会和谈情说爱的“公房”。未婚男女夜晚可以到“公房”里唱歌、跳舞、玩乐、相互倾诉爱意。

满族:满族人的婚礼上,男方家备喜轿彩车,新郎骑马前往迎接新娘。新娘未下轿时,新郎于院内要连射三箭。

彝族:有一种定情信物是“西卡”,即一种樱桃树小木棒。他们会将男女的生肖和婚配日期刻在木棒上面,寓意定情。在结婚当天,女方需要准备好一根红线,将红线与小木棒相连接,一起送入新房。经过这个仪式之后,男女双方就算合法夫妻了,这个木棒也是珍藏一生的信物。

此外,云南还有一些独特的恋爱场所和情书形式。比如楚雄彝族的“姑娘房”,是青年男女谈恋爱的特定场所;而傈僳族的“来苏”,则是一种古老的情书形式,通过特定的物品组合传递爱意。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婚姻风俗只是云南众多民族中的一部分,实际上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传统和习俗,这些习俗往往反映了他们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在参与和了解这些习俗时,应尊重并遵守当地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四、包头女人婚姻风俗?

要彩礼,订婚,然后结婚。

结婚的条件:有车,有房子。

结婚六辆车或者八辆车迎娶

摆酒席,拍婚纱照。

婚礼当天要改口钱。还要压箱底钱

五、青海民间俗语婚姻风俗?

这个有好几个步骤,首先男女见面同意,而后浪家,订婚志愿,愿礼送礼,最后取新娘。

六、温州人的婚姻风俗?

你好,温州人的婚姻风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婚礼形式:传统上,温州人婚礼采用“三日礼”形式,即婚前一天准备喜酒,婚礼当天举行婚礼仪式和宴席,第三天新娘回娘家接受家人的祝福。现代社会,婚礼形式多样化,不再拘泥于传统形式。

2. 婚房习俗:温州人通常在婚前准备新房,新房必须要有“开门红”,即新娘进门后要撒糖果、红枣等,象征着新婚生活甜甜蜜蜜。此外,在新房入住前,还要进行“上灯”仪式,即点起一盏红灯,祈求夫妻恩爱、家庭幸福。

3. 嫁妆习俗:温州人传统上认为,女儿出嫁,家长要送上一定的嫁妆,包括金银首饰、红木家具、锦缎被褥等,以体现家庭的实力和女儿的身份。

4. 婚礼食品:温州人喜欢在婚礼上准备许多美食,如鱼羹、南瓜饼、鱼翅、龙虾等,寓意着新人婚后生活丰衣足食。

5. 礼仪习俗:温州人在婚礼上有着严格的礼仪规定,如新人要穿着传统的礼服、佩戴新婚戒指、父母要向新人敬酒等。此外,新人还要向双方父母行三鞠躬礼,表达对双方父母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七、福建宁德周宁婚姻风俗?

按周宁传统习俗,做寿时女婿位置最大,送礼最重。

你父为亲家,就送一般礼即可。

1、猪脚、大公鸡、番鸭选一样,要贴上红纸条;

2、线面一包(2——4市斤)贴上红纸条;

3、糍饼(也可用糯米代)贴上红纸条;

4、红寿联一副,写上款。(下款写XXXXX拜祝) [记住,周宁习俗是“贺喜、祝寿”] (敬远斋——宁德市闽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会理事。住周宁)

八、哈尼族女人婚姻风俗?

哈尼族女人的婚姻和社会地位是比较高的,她们通常会在16岁到18岁之间结婚,并且嫁到丈夫家庭后,将会成为家庭和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她们会穿上传统的哈尼族婚礼服,并通过鼓乡和祭祖仪式,来表达对家庭、祖先和伴侣的尊重。

婚后,哈尼族女人通常会承担家务和照顾孩子的责任,并在社区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同时,她们也被社会认为是具有高度责任感和爱心的形象,对家庭和社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九、体现唐朝婚姻风俗的故事?

一个新媳妇,嫁过来第三天,就进厨房做饭烧菜。可是,初来乍到的她不知道公婆的口味。

机智地她,叫来了小姑子,先品尝一番。毕竟小姑子和婆婆生活的时间更长,对婆婆的口味更加熟悉。

诗中反映了一个古代习俗——过三朝。

新媳妇嫁来第三天,要下厨做菜,俗称“过三朝”,这习俗到清代还保留着。

《儒林外史》第二十七回中写道:“南京的风俗,但凡新媳妇进门,三天就要到厨下去收拾一样菜,发个利市。”

诗中反映古时媳妇地位低下,一直影响到如今。

翻开《唐诗三百首》,就是一本唐代习俗册。

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诗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登高、插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古时,先民们对山岳既敬畏,又充满崇拜。“登山祈福”的习俗在春秋战国就流传开来。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

重阳的习俗是先民对自然规律运行的尊重。

王建在《宫词》中有这样一句诗:妃子院中初降诞,内人争乞洗儿钱。

古时风俗,婴儿出生三天或满月,亲朋集会庆贺,给婴儿洗身,称作“洗儿”。

富有人家,一般都要大会宾客,作汤饼之宴。席上散发喜钱喜果,叫作“利市”。喜钱用之于汤饼宴上者俗称“洗儿钱”。

十、加里曼丹岛班查尔族婚姻风俗?

居住在加里曼丹岛上的达雅克族青年男女结婚,要按照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举行两次婚礼。根据当地习俗,女青年至少年满16岁,男青年年满20岁才可以结婚。

  成年男子可以自由恋爱,选择对象。男青年如果爱上某位女青年,可以自己到女方家去求婚,也可以告诉自己的父母,由父母出面到“亲家”家里去拜访。一俟双方家长表示同意,男方父母便委托家族中最年长的人去女方家里定亲,长者带着铜锣、剑、毯子、项链等物各两份送给女方家,并商定举行婚礼的日期。随后为举行婚礼进行准备工作,主要是舂碎糯米,并用猪油炒熟,以便在婚礼上招待客人用。春碎和炒糯米,由即将成为夫妻的男女青年在晚间进行。

  举行婚礼的那一天,新郎新娘穿着民族盛装坐在铜锣上,八个屠夫杀死一口肥猪,将猪血撤在木屑上,并在上面放一把剑。村中长老握住新郎、新娘的右手和沾有猪血的木屑,为他们的婚事祈祷祝福,嘴里念念有词道:“仁慈的真主,请赐予这一对新人幸福,让他们年年收成好,粮满屯。满足他们在生活道路上提出的一切请求吧!”

  宗教仪式结束,接着举行传统习俗的婚礼。传统习俗的婚礼隆重而热烈。达雅克族少女身穿饰有珠宝、背部开口的民族长袍,戴着用藤条编织的便帽,男子身上插着稀有鸟类的羽毛,跳着轻快的舞蹈。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主人还邀请来宾跳集体舞。主人还准备了丰盛的喜宴招待参加婚札的人。当客人乘船离开时,主人要在热闹的气氛中向客人身上泼水,让客人变成“落汤鸡”,以表示吉祥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