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婚姻家庭 > 正文

怎么理解唯物史观?

婚姻家庭 2024-12-20 10:51

一、怎么理解唯物史观?

1.唯物史观、唯心史观,分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上的观点。

2.唯物史观根本观点是:社会的物质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历史的发展是生产力的发展。

3唯物史观的具体逻辑是:

3.1人类发展历史是一个包含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体,动态前进的,相互影响和促进更替的发展过程。

3.2其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经济基础就是人类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在某种经济基础下长生的某些社会意识(包括法律艺术宗教等)。

3.3而生产关系又是由生产力(包括生产资料的好坏等)决定的。所以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和又相当于经济基础,即生产力决定了经济基础,进而决定了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即决定了人类发展的历史。

3.4由3.3可知生产力决定了人类历史的发展。由于生产力本身就是评价创造物质财富,改造世界的能力,所以唯物主义者必然是是认可生产力对人类历史起决定作用。而唯心主义必然不认可物质决定意识,所以生产力虽然创造物质,但是唯心主义在历史发展的观点上不认同生产力决定人类社会发展。

总之,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的起源是物质,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物质的创造过程决定的。而物质的创造以及对世界的改造就是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决定的。生产力的向前发展(这是必然的)就是人类历史的向前发展。

物质决定意识——生产力是物质决定意识在人类历史上的具体代表——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构成人类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又决定了社会的上层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人类社会。这就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的逻辑。马克思创办了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这是他老人家在哲学上的两大贡献。

二、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是什么?

刚好今天和一位知友探讨这个话题。就搜了这个问答来聊一下。先说结论,唯物史观指的是是生产力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历史事件的发展。它本身探究的是,基于客观条件下,历史事件发生的前提、限制和最终走向。在更多时候,主要的研究对象更多的是,社会制度随着生产力发展的变迁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词的侧重有所不同,但是在一般的讨论中可以等同起来

借用那位知友的例子来说。 为什么春秋战国之交,各国纷纷走上了变法的道路呢?

  •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得生产力得到发展。尤其是粮食产量提高。
  • 如此,则使一部分劳动力与土地解绑,部分被军队、徭役等吸纳。
  • 而军队、徭役的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原来的组织形式就会不适用。造成混乱和动荡
  • 那么就迫切需要组织结构的改变。
  • 同时,运用新的生产力而崛起的新贵族,迫切希望扩大权利。他们有能力,也有意愿推动变法。

如此一来,变法就顺利成章了。显然的,变法这个过程是随着生产力变化→生产关系变化→利益关系变化而来的。而不是说商鞅吴起这帮人,恰好都比他们的前任更有改革精神,不约而同的想起来就干。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就是讲这样的一件事。就是“客观条件”决定历史的发展。

但是网络史圈,很多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是存在误区的。这个误区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一,历史唯物主义不主张特定历史事件的必然性。很多人在讲到某个历史事件的时候,可能会主张历史的必然性。因为他们相信,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必然会有特定的结果。比如说高平陵政变:“就算没有司马懿,也会有西门懿,上官懿来做这件事”他们的逻辑无非是,特定的历史条件必然导致特定的唯一的结果。这本身是一种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现。但是实际上是走在了机械决定论的路上,最后掉进了宿命论的坑里。

因为特定的历史条件不一定导致唯一特定的结果。不但社会学上是这样,连物理学里都是(扯远了)

所以,历史唯物主义几乎不主张任何特定的历史事件是必然的——除非是为了某种宣传的需要。比如说,朴素的机械决定论者相信,高平陵政变是门阀和皇权博弈的结果,而且当时门阀的实力很强。因此这结果必然是门阀获胜,压倒皇权,然后司马懿作为门阀的代表掌握权力。但是事实上,门阀和皇权在历史上的博弈有很多次,门阀实力更强的,也有很多次。但是也并不是门阀每次都获胜。哪怕获胜了,也不是每次都这样发展的。更何况司马懿那时候也未必就是占着上风。历史唯物主义不主张这种必然,唯物主义可能主张,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皇权和门阀的博弈制衡是必然发生的。但是他们博弈制衡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偶然因素,甚至可能就只是一念之差。而进一步的,历史唯物主义会主张,皇权和门阀的博弈,最终将催生科举制度。而其博弈的形式也将被科举制深刻地改变。至于是谁颁布的科举制度、或者说是不是叫科举这个名字,则是无关紧要的。其中的逻辑,还是从生产力的发展说起。①生产力发展→更多人从土地耕种中解放出来→有更多人拥有受教育的条件②纸张的发明和普及→使得教育的扩大化成为可能③上面两件事的结果,就是知识和教育不再被门阀士族所垄断。④寒门学子壮大成松散、弱小但是不容忽视的阶层

⑤拉拢寒门学子成为发展和博弈中都必须的选项。

这些,就会通过推行科举制等手段,使寒门也有机会参与到政治中去。上述的过程里,历史唯物主义会主张门皇权的博弈是催生科举制的重要(非根本)原因,而科举制的出现则改变了上述的二元博弈形式。而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是在这个过程里,门阀和皇权某一次博弈的结果,并不是必然的。至于科举制度,它也只是必然出现。至于谁在什么时候推行了科举制,也是不是必然的,只是有一个大致的范围。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静态分析我们讲,打仗打的是后勤,打的是综合国力。不能光靠军事家的才能和意志。这也是唯物主义的表现。但是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这也只是很朴素的古典唯物主义。孙子兵法里唯一一句被反复强调的话,孙子说:打仗真他娘的花钱,没钱不行啊。在两千多年前的人就明白的道理,不需要专门用历史唯物主义来解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拥有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结合。我刚才引用过,历史唯物主义讲的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历史事件的发生”,是变化导致了变化是铁器的推广导致了各国变法

是纸张的推广导致了科举制度的推行是土地兼并导致了破产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工人

与我刚才批评机械决定论不一样。朴素的古典唯物主义未必是错的,只是说它不是历史唯物主义所要表达的而已。历史唯物主义的主题是发展和变化。

当然你可以去对一个历史事件进行静态受力分析。比如说高平陵政变的时候,司马懿和曹爽的力量对比和个人才能。门阀和宗室对双方的支持程度。然后去谈,司马懿为什么会赢。这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历史唯物主义不管这个。这个只是历史进程里一个普普通通的分支而已。历史唯物主义固然可以用来讨论,比如说,汉末豪族趁战乱吸纳流民,导致门阀的实力壮大,从而影响到司马懿和曹爽的力量对比。但是司马懿和曹爽的争斗,说到底也不过就只是用皇权和门阀的多次博弈“之一”。仅仅是之一而已。我是今天恰好讨论到高平陵了,不然可能放在别的场合,这也就是“以及等等”(司马懿:谁是“等等”啊)。为什么我一向看不起门阀论。因为除了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泛门阀论的本质,是静态的去讨论上层建筑内部的平衡。门阀政治是上层建筑、皇权也是上层建筑。如果把上层建筑当做一个整体,那么从汉末到两晋的门阀争斗,只是这个整体内部的争斗,它内部固然是动态平衡的。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它没有产生更近一步的变化。一谭被搅动的死水,还是死水。直到科举制度的产生,新的阶层进入到这个整体,变化才真正的发生。一些题外话

题主问,唯物史观是世界上主流的历史观吗?它有哪些优劣?

实际上我要说,历史唯物主义在很多时候并不适合拿来探究“史实”。这既是它的“缺点”,也是它的“优点”

因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本身,讲的是历史是随着生产力发展而螺旋前进的。而且这在其中充斥着大量的偶然。而历史唯物主义并不负责把每一个偶然都纳入特定的历史理论体系。

它更多的是关注在生产力背景下,人类社会在宏观上的变迁。

它探究的是,什么驱动了历史,而又会将历史带向何方。如果一个人抱着“历史唯物主义”的锤子,看什么都是“历史必然性”的钉子,然后敲几下的话。很容易陷入宿命论和机械决定论的陷阱。而且很容易陷入从理论出发,选择性的拿史料去论证观点的唯心主义怪圈

探究历史的细节,应当用最普通的辩证唯物主义,就事论事,从从充足而完备的事实出发,从文物出发,从史料出发。

但是事实上,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大多数人没有这种收集、解读、联系史料的能力。更何况很多时候,史料和文物本身也是不完备的。为什么网络史圈很多人爱侃侃而谈门阀、利益集团。以至于舍本逐末,甚至陷入阴谋论的怪圈。这是因为他们有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然而了解的太过粗浅。又被帝王将相史观限制了视野,只看到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浅层推论,也即上层建筑内部基于利益的博弈。

既看不到阶级之间博弈的大局,也看不到生产力推动历史长河向前的整体。拘泥于偶然泛起的两三朵浪花,去为这两三朵浪花构建一个理论。然后拿这些理论生硬的去框别的浪花。

唯物主义不负责解释每一个客观现象。相反,是对客观现象的总结创造了唯物主义。

所以唯物主义并不避讳存在现有的科学理论解释不了的现象。唯物主义不会强行拿一套固有的东西试图去解释一切。但是唯物主义会提供一套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论,去开创新的科学理论。

同样的。历史唯物主义不负责解释历史。

它的本质是为开创历史指明方向。

三、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的区别?

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论都是世界观,但二者所涉及的领域是有区别的。唯物史观是一种历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的反映,它与唯心史观相对。某种程度上说,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辩证论的指导下在得出的历史观。辩证唯物论是一种根本的哲学观点,是唯物主义在人生观世界观上的反映,与它相对的是唯心论。唯物辩证法的落脚点是辩证法,是探讨世界是怎么样的问题。辩证唯物论的落脚点是唯物论,是认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是一个意思,是用唯物论的观点来解释人类社会.辩证唯物主义是以上三种的总和。

四、简述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一.生产是历史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二.与生产力一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它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

三.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四.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无穷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和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社会关系要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从旧社会的基础中成熟,在它们的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

五.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都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他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

六.人类社会的一般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七.人类社会历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人们研究历史,探索社会规律,必须要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详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态,揭示其内在联系,得出相应的结果。

八.人类社会及其构成成分均以总体的体系方式存在,要从研究的对象的整体出发,从研究对象内部的相互作用与矛盾和研究对象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研究。

九.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十.人类社会是有规律运动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它显现为历史过程,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与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辩证法的观点去把握对象的本质联系与内部矛盾,又要把研究的对象提到一定的范围之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的把握对象。

十一.社会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有进化(改革)和革命两种方式。

十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是其种种复杂的内外部矛盾。

十三.在客观历史进程中,环境创造人,人又创造环境。

十四.社会历史的研究,不是一个简单的消极的反映过程,而是主客体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过程

五、唯物史观哲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主体。社会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都是人民创造的。历史人物对于社会发展趋势有时候能起决定作用。

六、唯物史观定义?

唯物史观基本概念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

社会存在(即社会的系统与架构,与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决定社会意识(即伴随体系架构产生的意识,诉求,思想等等),社会意识又可以塑造与改变社会存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要素所有者与生产力提供者之间的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及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揭示的经济组织形式)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可以作为研究社会发展的出发点;

如果以阶级的观点看待社会组织,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不同阶层的人不同利益诉求的博弈,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可能会引发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七、唯物史观内容?

一.生产是历史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二.与生产力一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它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

三.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四.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无穷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和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社会关系要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从旧社会的基础中成熟,在它们的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

五.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都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他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

八、唯物史观论证?

唯思史观(智创史观)是针对唯物史观的局限性而提出的新的社会历史观,也是人类正确认识自身社会历史何以发展的新的思想方法。

“存在决定意识”的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解释是不充分的。它只是论证了人类与其他动物共有的初级规律的作用,没有论述人类独有的高级规律——唯思史观的作用,所以无法对人类将意识升华为思想,反作用于客观实际,成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决定性力量,从而部分改变了自在世界、建立起人工界的真实的历史发展进程作出合理解释。

九、唯物史观包括?

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斗争理论等。历史发展有特定规律,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三个主要理论

理论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通俗地讲,生产力是有目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它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2、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的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4、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6、评价历史现象时生产力的标准是最后的标准;

理论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是和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在其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关系。

2、上层建筑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设施,在阶级社会中和阶级消灭之前,上层建筑都有阶级性。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理论三、阶级斗争理论

1、不同的社会形态有着的相应的对立阶级。

2、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立场;任何阶级的措施、观点都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

3、阶级斗争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

十、唯物史观划分?

历史观即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历史观和唯心历史观的唯一标准。

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唯物史观,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唯心史观。 所以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