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婚姻家庭 > 正文

古代婚姻知识科普?

婚姻家庭 2024-05-06

一、古代婚姻知识科普?

一.结婚需要符合三大原则

中国古代男女双方缔结婚姻,需要符合三大原则,即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凡不符合此三者的婚姻皆视为非礼非法。

所谓“一夫一妻制”,严格地说当为“一夫一妻多妾制”,也就是说古代男子可以有妾(甚至妻方过门之时会带有侍婢作为嫁妆,共同服侍丈夫,即所谓媵嫁制度),但是法定妻子只能是一个,即为正妻。正妻在家庭中法定地位较高,也只有正妻所生子女为嫡系,其他皆为庶出,且在家庭关系中处于比较低的地位。

所谓“同姓不婚”,是指同一姓氏的男女不能结合。古代社会之所以提倡“同姓不婚”,主要基于两点考虑:首先,根据长期的经验证明,“男女同姓,其生不番”,同姓男女成婚会影响整个部族的发展(最初部族规模不大,同姓男女成婚实为近亲结合,于子女不利);其次,禁止同姓婚姻,多与异姓通婚,是为了“附远厚别”,即通过联姻加强与异姓贵族的联系,进一步巩固宗族势力。需要强调的是,“同姓不婚”与现代意义上的“禁止近亲结婚”有着本质区别,古代社会重视血缘,讲究“亲上加亲”,男女双方虽为异姓,实为近亲。

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是古代包办婚姻的典型特点,简而言之就是子女的婚姻大事有父母家长决定,通过媒人的中介来完成。男女双方在结婚之前往往是不能见面的,洞房花烛夜男子掀开妻子盖头的那一刻,喜剧也好,悲剧也罢,只能认命了。如果男女双方不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自行结合,则被视为“野合”、“淫奔”,不为宗族和社会的认可。

二.婚姻“六礼”

说过了婚姻缔结的三大原则,接下来说说缔结婚姻的程序,即所谓的婚姻“六礼”。凡是合礼合法的婚姻必须通过“六礼”程序来完成。简言之,“纳彩”,即男方家庭请媒人向女方家庭提亲;“问名”,即女方家庭答应议婚后男方请媒人问女子名字、生辰等,并卜于祖庙以定凶吉;“纳吉”,即男方卜得吉兆后与女家订婚;“纳征”,即男方送聘礼至女家,又称为纳币;“清期”,即男方携礼至女家商定婚期;“亲迎”,即婚期之日男方迎娶女子至家。至此,婚礼方告完成,婚姻也最终成立。

三.婚姻关系中的“七出”与“三不去”

无论是现代社会,还是古代社会,婚姻实属大事。古代社会既然有婚姻缔结的原则与程序,当然也少不了婚姻解除的原则了,这就产生了所谓的“七出”与“三不去”原则。

所谓“七出”,又称“七去”,是指女子若有下列七项情形之一,丈夫或公婆可休之,即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具体而言,“不顺父母(公婆)”是为“逆德”;“无子”是绝嗣不孝;“淫”是为乱族;“妒”是为乱家;有“恶疾”则不能共祭祖先;“多言”会离间亲属;“盗窃”则是“反义”。

与“七出”原则相对应的还有“三不去”,即女子若有“三不去”的理由,夫家就不能离异休弃。所谓“三不去”,即有所娶而无所养,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具体而言,“有所娶而无所养”是指女子出嫁之时有娘家可依,休妻之时已无娘家亲人可靠,若此时休弃则置女子于无家可归之地,故不能休弃;“与更三年丧”是指女子入夫家后与丈夫一起为公婆守孝三年,如此已尽子媳之道,不能休弃;“前贫贱后富贵”是指娶妻之时贫贱,但以后变得富贵,按礼制夫妻本为一体,贫贱时娶之,富贵后休弃,义不可取,不能休弃,所谓“糟糠之妻不可弃”呀!

中国古代社会的婚姻制度,尤其是在婚姻解除问题上的“七出”与“三不去”,是宗法制度下夫权社会的典型反映。当然,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婚姻制度是古代农业社会的产物,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具有明显的时代性。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这种婚姻制度也必然为新的制度所取代。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说的古代婚姻制度主要源于文献记载,属于理论层面,实践中也更多的反映社会上层的婚姻状况。正所谓“礼不下庶人”,社会底层普通民众的婚姻形式则不能完全依次而论,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古代婚姻的社会作用?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代婚姻概念:婚姻的——意义,

中国古代“崇嫁娶之要”,婚姻处于极高的地位。《礼记·昏义》说:“昏礼者,礼之本也。”这就在崇尚礼制的古代社会中,把婚姻制度看成了全部社会制度的根基。

三、古代婚姻定亲几个杯子?

在古代,婚姻定亲时会用到三个杯子,分别代表父母、子女和媒妁的意愿。

第一个杯子称为“合卺杯”,代表着父母的意愿。在定亲仪式上,男方家长会将一杯酒倒入合卺杯中,然后递给女方家长。女方家长会将自己的酒杯倒空,然后将合卺杯中的酒一饮而尽,表示接受男方家长的提议。

第二个杯子称为“交杯酒”,代表着子女的意愿。在定亲仪式上,男女双方会各自将自己的酒杯倒空,然后将对方的酒杯倒满,表示彼此之间的交情深厚、相互扶持。

第三个杯子称为“谢媒杯”,代表着媒妁的意愿。在定亲仪式上,媒妁会向男女双方敬酒,表示感谢他们的信任和支持。男方家长会将一杯酒倒入谢媒杯中,然后递给媒妁,表示感谢媒妁的牵线搭桥。女方家长也会敬一杯酒给媒妁,感谢他们的辛勤工作。

四、古代婚姻承诺书?

月老庙,佳侣共许愿,福缔良缘。

夫妻礼,红绸花双牵,四拜洞房。

花妆红,新娇乘鸾轿,紫箫声起。

三生缘缔海之东,两筱无猜志亦同,事业鸿基今奠定,荣华富贵日如中。

葭月欣逢合卺时,关雎赋就共熙熙,灵匹成偕老,定叶良宵入梦罴。

两颗丹心同锦织,一支红杏依云栽,良缘夙缔成佳耦,永生福乐主恩培。

良宵羹给两清谐,海誓山盟白首偕,为祝兰闺春画永,月圆花好唱吟怀。

五、古代婚姻有哪些形式?

古代婚姻中的男女没有自由,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主要有以下形式...

一.指腹为婚亦称指腹联姻,多产生于官宦富豪之家.门户相当.当双方家属同时怀孕,即指腹为婚,如一方生男,一方生女.长大后结为夫妇.这种婚姻历代相沿此俗.

二.娃娃亲,亦称小女婿,或小丈夫,旧时,为尚处于幼年时期的儿子娶媳妇.女方从小就嫁到男方家生活,以弟呼其婿,昼则为之著衣,如保姆一样,长到成婚再合卺,有的娃娃亲是双方家长相处甚好,在孩童时期,以媒说合,定下婚约,成人后再举行婚礼,,结为夫妇.

三.童养媳,即童养的儿媳.旧时一种从小领养人家未成年的幼儿,做儿媳妇,待成年后再与其子完婚.

四.买卖婚姻,这种婚姻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1)女方家贫.子女多,无法养活女儿(2)男方残缺,难以说亲而买妻.(3)年长者因纳妾而买女.(4)贫穷地区无人肯嫁(5)人贩子贩卖妇女从中牟利.

五.抢婚.也叫抢亲,有二种情况:一是无约抢亲,二是有约抢亲。

六.交换婚姻,称"姑换嫂"或叫"调亲".双方采取互换婚姻,也有好几户人家辗转调换成亲,名为三换亲,四换亲,婚礼与结婚相同,嫁妆视各家情况而定。

七.冲喜,冲喜是旧时婚姻习俗.男女双方约定,此时未婚夫患病,或未婚夫父母患疾,未婚妻暂时归夫家,或者说与夫成亲,以象征性地举行婚礼,,用办喜事的形式,来破除不详.

八.抢丧;也叫“闷丧".旧时婚姻风俗,未婚夫的父母亡故.男家暂不发丧,先从简迎娶新娘.

除以上情况外,另有、“抱牌位成亲”与“望门寡”,鬼攀亲,赘婿,再婚,填房,并亲,纳妾,典妻,不一一赘述。

在旧时的婚姻礼俗中,由于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礼教的束缚,男女青年完全失去了婚姻自主,自由造成了无数婚姻悲剧。多少人失去终身幸福,多少人妙龄轻生。

六、古代婚姻六礼口诀?

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中,制定了婚姻成立的条件,即“六礼”。“六礼”的内容包含了六个方面,实际是结婚成立的六个程序。

一:采纳,男方向女方送彩礼求亲。

二:问名,男方的媒人问女方的姓名、生辰八字,然后去这找人去占卜一下,结果是吉才能进行下一步,结果为凶就到此为止。

三:纳吉,就是占卜得到吉兆后订下婚姻。

四:纳征,男方派人送聘礼到女方家。

五:请期,就是和女方家商量确定结婚日期。

六:迎亲,婚礼之日,男方必须亲自去女方家迎接,然后男方先回去在门外迎候。

“六礼”的婚姻程序很复杂,一般百姓没时间也没有财力承担,所以只有官员贵族才这样严格遵守。但民间风俗也是以此做为参考,把一些程序一起办,如第一和第二就可以一次完成,第三和第四也可以一起完成,到现在民间的婚俗还可以看到古代的“六礼”的影子。

七、古代婚姻蕴含哪些文化内涵?

我们现在的人找对象,很多只谈条件,缺乏找对象的基础理论来支撑,所以漫无目的又漫天要价的谈条件,这是比较片面的,也是比较业余的做法。一个男人要和一个女人,一辈子生活在一起,没有牢固而亲密的结合,长期生活在一起是不现实的事。

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男女的婚配有三合,分别是天合地合人合。合则成亲,亲则密,密则无间,无间则固,固则久。不合则有嫌,嫌则怨,怨则生隙,有间隙则疏,疏则离,离则分。

从这段真理看来,我们很多年轻人,在第一步就错了,相合的工作,都还没准备好,也没完成好,就走入婚姻,这是很多不幸的开始。就跟盖楼一样,第一层楼都没有盖,就直奔最高的那层先封顶竣工,显然这个楼是不会牢固长久的。

我们古人管男女青年结婚,叫般配,天作之合,叫成亲,叫门当户对,叫天长地久,叫永结同心,百年好合,心心相印。这些说法,都不是随口说说的,而是有深层的道理的。

天作之合,讲的是天合。我们现在讲,两个人一见钟情,怎么看怎么顺眼怎么喜欢,这其实就是同气相感的天合之合。如果天合都不般配,两个人在气质上都不相类,也不相似,都不能互相吸引,后面的地合人合再契合都很难长久。我们说的夫妻相也是天合的一种表现。

这里要注意一个传播甚广的谬论,认为两个人要互相矛盾,甚至相反的人,才能互相弥补。这是大错特错的观念和说法。记住,人只有相类相似才能相亲。

门当户对,讲的是地合。是背后两个家庭的般配,什么样家庭的男孩,和什么样家庭的女孩结婚。我们现在说,结婚就是两个家庭的结合,这只是片面的说法。地合只是三合之一,而不是男女相合的全部。

我们平常说的棒打鸳鸯,是地合的权重,大过了其他两合的表现。

永结同心,心心相印,讲的是人合。是两个人经过婚前的相识和了解,能够打心里合到一起去。如果俩人心都想不到一起去,各怀心腹事,即便天合再般配,家世再般配,婚姻也很难长久。

理解了天地人三合的男女三重般配原理,恋人关系中的亲疏原理,我们才能从真理出发事半功倍的来指导自己的找对象这件事。

女权主义者,因为对中国文化的无知,充满了很多歪曲而暴戾的观念。她们说中国历史上是男尊女卑,重男轻女压迫女人,这纯属胡说八道。中国人说自己的女儿是千金,是掌上明珠。说自己的儿子,则是称犬子,或者称小犬。这是何等的重女轻男,全世界都找不到像中国人这样爱护女人,疼爱女人的民族了。

八、中国古代婚姻的议程?

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

一、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二、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三、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四、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五、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 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六、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到男家时的“开揖”、“闹洞房”等,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一般用花轿,分双顶或单顶,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都各有要求,起轿、回车马、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欢礼、入洞房……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到十几种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驱邪。亲迎的季节,一般选在春天,州以农立,适逢农闲,丰收为是,正好婚配。

婚嫁“六礼”过后,进入过渡期,新妇回娘家的“归宁”,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第二代再行诞生礼。从此,婚礼只作为一种家庆纪念日,按周年庆贺(满一个“花甲”举行隆重庆贺仪式,叫办重婚酒),年年值庆,直至终年。

九、古代婚姻的成妇之礼?

在古代中国,婚姻的成妇之礼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含了许多仪式和习俗。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三礼”或者“三从四德”。

“三礼”指的是妇见舅姑、妇馈舅姑和舅姑飨妇。

妇见舅姑是在成婚后的第二天早晨,新娘要早早起床、沐浴,拿着盛着枣、栗和腶修等物的竹器到公婆的寝门外等待,以示尊敬和孝心。

妇馈舅姑是紧接着妇见舅姑的仪式,新妇亲自侍奉公婆进食,待二老食毕,妇要象征性地吃公婆的余食以示恭孝。

舅姑飨妇是成妇之礼的最后一步,也是整个婚礼仪式的结束。这时,公婆会用酒食招待新娘,以示接纳和爱护。

此外,古时的离婚制度也需提及。在中国古代社会,女性地位低下,离婚通常都是由男性主导的。休妻的理由主要有七出,包括不事公婆、无法生育、淫、嫉妒、重病、爱讲是非、盗窃等。即使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也有一些女性通过智慧和勇气成功地维护了自己的权益。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还有疑问,建议查阅与古代婚俗礼仪有关的书籍或询问对古代婚俗有研究的人士。

十、中国古代婚姻的形式要件?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宗法制度下的包办和买卖婚姻,婚姻是男女双方家族的事情,婚姻的成立和解除由家长决定;在这种男子为中心的宗亲制度下,夫妻的关系是极不平等的,夫权至上,“夫者倡,妇者随”,女性附属于男性,没有独立的人格;婚姻和家庭是家族伦常关系的载体,所以在其中充满的伦理和道德的约束,而这造就了相对稳定的婚姻关系,女子要从一而终的要求培养了爱情的专一和忠诚的传统,家长制的控制使两性关系归于单纯,扼制了婚姻道德的沦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