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劳动纠纷 > 正文

刚入职劳动合同签完后怎么办?

劳动纠纷 2024-08-18

一、刚入职劳动合同签完后怎么办?

1、试用期员工随时可以走人。 不需要赔偿老板的损失。

2、要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即可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 37条规定:“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据此,试用员工只要提前三日向公司提出书面告知即可解除劳动关系。

在试用期内,劳动者没有提前3天提出离职,用人单位也不存在劳动合同法38条的情况,劳动者不办离职就直接走人,这个时候就是劳动者违法,给用人单位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招聘该劳动者产生的费用,用人单位可以要求承担。

劳动合同法第九十条 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二、刚签完劳动合同,想离职,可以吗?

当然可以。

刚签完劳动合同,应该是在试用期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的;第三款的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3日通知用人单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完全可以离职。

不仅如此,在用人单位存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劳动者甚至可以随时离职。比如说,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的云顶提供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的、未及时足额支付工资的、没有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的、单位的规章制度违法法律法规规定损害个人权益的、单位乘人之危逼迫劳动者签订或者变更违背个人真实意愿的劳动合同的等等,所有法律法规规定的个人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都可以直接炒老板鱿鱼。

需要注意的是,即时离职,一般只限于在试用期内或者用人单位是过错方的时候。其他情况下,离职的方法有两种:预告解除劳动合同和约定解除劳动合同。

预告解除劳动合同和即时解除劳动合同都是属于法定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还有一种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叫约定解除,就是你和单位签合同的时候,约定好出现什么情况下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条款,在工作过程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就可以直接解除劳动合同了。这样的约定条款一定是不能违背法律、法规的,否则同样无效。

想要离职的这位亲,还有一个情况要提请你注意: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强行离职,不仅要赔偿由此为用人单位带来损失,造成严重后果的,还要被追究法律责任!

刚刚签完劳动合同,就想离职的人,难道你在签合同之前喝醉了吗?出尔反尔的人,必定会被职场所鄙弃。

你觉得呢亲?

三、签完劳动合同后离职有什么影响?

通常企业与员工达成一致后,员工入职当天就会签订劳动合同。问题的题设有两种情形:第一,签定劳动合同后几天内离职;第二,签定劳动合同工作一段时间后离职。第二种情况比较普遍,本次回答第一种情形。

签定劳动合同当天离职,简要的称之为闪离。出现这种情况,要么是员工在应聘之前没有就企业的情形进行认真的调查,要么是周边发生了重要的情况影响到了工作。但不管是什么原因,都会对企业和员工都造成消极影响。

首先,对企业而言,招聘一个员工的成本是不低的。需要对招聘的职位进行具体分析,了解当前一段时间企业对该职位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招聘渠道;发布招聘信息;筛选候选人;面试(通常都会有几轮);选定候选人;发布OFFER;员工签定劳动合同后还要协助员工转移社保、公积金等;对新员工展开入职培训;人力资源部与用人部门负责人就新员工试用期考核进行沟通确定;等等。而光是筛选候选人这一项,通常成功招聘一个人,HR需要筛选60份简历。所以,新员工离职后,这些付出的成本都成为沉没成本,而且需要再来一轮。

其次,对员工而言,闪离对员工的成长是不利的。对职业发展而言,因为入职后企业已经在社保系统留下了信息,对今后的求职会造成一定的困扰,其他企业会就这个问题进行询问,而个人的简历中也留下一段很短的任职履历,这会成为HR的重要关注目标。而因为有了这种相当于退缩的经历,员工在以后的职业成长过程中都会无意识的受到影响,性格坚韧的或许会克服这个问题,性格稍微弱一点的个体可能就会形成退缩的习惯,这样无论对工作还是对生活都是极其消极的。

四、刚签完劳动合同就不想做了怎么办?

最近正在为家人办理劳动仲裁。

鉴于你已经试用五个月,应该没签合同没交社保?

你可以仔细看一遍劳动合同法,找到你们适用的条款,直接去仲裁吧。

针对你的案例:

1、公司应该一个月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否则可以申请仲裁除第一个月的双倍工资。

2、按照37条提前一月申请是已签订合同的,试用期提前三天即可。

3、应该没交社保吧?按38条三款,一月未交社保可申请解除劳动合同。

所以你现在要做的是收集上班的证据,包括入职填的各类表,工资凭证,岗位卡,社保(有的话),写好离职申请,拍好照交上去,然后交的时候录音日期,三天后辞职就行了。闹的不好就去申请劳动仲裁四个月双倍工资和社保补偿,只要有证明工作期限很简单的,费两三天功夫而已。

五、签订3年劳动合同后辞职

签订三年劳动合同后辞职:合法还是不合法?

签订劳动合同是雇佣关系的法律依据,旨在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同时为雇主和员工之间建立一种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员工可能需要在签订了长期劳动合同后辞职。那么,究竟签订了三年劳动合同后辞职是合法的还是不合法的?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

劳动法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四条的规定,员工自愿与雇主签订劳动合同,并经双方协商一致,可以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因此,在法律上,员工有权辞职,即使他们签订了长期劳动合同。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劳动法》也规定了员工在辞职前应提前一个月向雇主提出书面辞职申请的规定。这意味着即使员工希望在三年合同期满之前辞职,他们仍然需要遵守提前通知的规定,否则可能会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违约责任

如果员工在签订了三年劳动合同后突然辞职,他们可能会承担违约责任。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员工在解除劳动合同前未履行合同约定的通知期限,应当向雇主支付相应的赔偿金。具体的赔偿金额可能根据合同中的约定而有所不同,一般按月工资的一定比例计算。

此外,员工可能还需要承担其他违约责任,比如违反竞业限制协议、保密协议等。这些违约行为可能导致员工被雇主追究法律责任,并可能对其就业前景产生负面影响。

合同解除协商

在签订了三年劳动合同后辞职前,建议员工与雇主进行积极沟通,并寻求合同解除的协商。通过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可以避免可能产生的违约责任和法律纠纷。

在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时,员工可以提出合理的解除条件,例如提前准备好合适的接替人选、办理交接手续等,并尽量避免给雇主带来重大损失。双方可就解除劳动合同后的赔偿等事宜进行协商,并在协商一致的前提下签署解除协议。

法律援助

如果员工与雇主之间无法达成一致,或者存在其他纠纷,建议寻求法律援助。专业的劳动法律顾问可帮助员工了解自己的权益,并提供相应的法律建议。在解决劳动纠纷时,法律援助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保护员工权益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总之,签订了三年劳动合同后辞职是有合法依据的,但需要遵守劳动法规定的通知期限等要求。在辞职前最好与雇主进行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并尽量避免违反合同约定。如果遇到纠纷或需要法律援助,可以寻求专业的劳动法律顾问的帮助。对于员工来说,了解自己的权益并合理维护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构建良好雇佣关系的基础。

六、刚签完借款合同能退吗

最近,很多人问我一个问题:“刚签完借款合同能退吗?” 这个问题涉及到借款合同的退约问题,实际上,一般情况下,一旦签订了合同,双方就必须履行合同约定的权利和义务。但是,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借款合同可以退约的情况。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合同是法律赋予人们进行经济交往的工具,对于借款合同这种法律关系来说也是一样。合同的订立是各方基于自愿原则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达成的协议,一旦合同生效,各方就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种原因,有时候借款合同会出现需要退约的情况。那么,刚签完的借款合同能退吗?答案是有可能的。

借款合同退约的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借款合同的退约一般需要符合以下情况:

  • 双方协商一致:当双方在签订借款合同后,经过协商一致决定退约时,可以进行合同退约。这是最理想的情况,体现了双方的合作精神。
  • 法律规定:借款合同可能涉及到一些法律法规的限制,如果合同签订后发现存在违法违规的情况,双方可以协商退约。比如,在借款利率超过法律规定上限的情况下,借款人和出借人可以协商解除合同。
  • 违约:借款合同一旦签订,双方都有义务按照合同履行。但是,如果有一方严重违约或者违反合同约定,影响了合同的正常履行,对方可以要求退约,同时追究违约方的相应责任。
  • 不可抗力:借款合同的退约还可能与不可抗力因素有关。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如自然灾害、战争等。在不可抗力的情况下,借款合同的履行可能会受到影响,双方可以协商退约。

退约的注意事项

虽然借款合同可以退约,但是退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双方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 书面确认:无论是双方协商退约还是发生其他退约情况,最好都能够通过书面形式进行确认。书面确认可以确保双方权益,避免后续产生争议。
  • 合同解除:一旦双方协商一致退约,需要进行合同解除手续。合同解除涉及到相应的法律程序和责任,双方需要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操作。
  • 费用问题:退约时,双方还需要就相应的费用问题进行协商。例如,如果已经支付了借款手续费、利息等,退约后应进行相应的返还或者结算。
  • 相关证据:双方在退约过程中,最好能够保存相关的证据。例如,退约协议、书面通知等可以作为后续争议解决的依据。

借款合同退约的风险和建议

尽管借款合同可以退约,但是需要注意退约可能带来的风险:

  • 违约责任:如果一方违约退约,需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根据合同约定,可能需要支付违约金或者承担其他责任。
  • 信用记录:退约可能会对双方的信用记录造成一定影响。特别是对于借款人来说,退约可能会被记录在个人信用报告中,对未来的借款和信用评估产生影响。
  • 法律风险:在退约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触犯法律规定。因此,在退约前最好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避免法律风险。

综上所述,刚签完借款合同在特定情况下是可以退约的。退约需要双方协商一致,遵守法律规定,并注意相关事项和风险。如果您遇到借款合同退约的问题,建议及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以保护自身权益。

七、签订劳动合同后可以辞职吗

签订劳动合同后可以辞职吗

在工作中,签订劳动合同是雇主与雇员之间的重要法律文件。然而,有时候在签订劳动合同之后,雇员可能会面临想要辞职的情况。这引发了一个常见的问题:签订劳动合同后,是否可以随意辞职呢?本文将为您解答这一问题。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劳动合同是双方约定的法律文件,规定了雇主与雇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一旦签订了劳动合同,双方都有责任履行合同规定的条款。因此,辞职并不是一件可以随意进行的事情。

在中国的劳动法中,规定了一些特定情况下,雇员可以提前解除劳动合同:

1. 合同约定的解除条件

劳动合同中有些雇主会规定一些特殊的解除条件。当雇员符合这些条件时,他们可以在预定的时间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例如,合同可能规定了一定的通知期限,雇员只需要在通知期限到期之前提前辞职即可。

2. 合同期满

当劳动合同期满时,雇员有权选择是否继续与雇主签订新的合同。如果雇员选择不续签合同,那么他们可以在合同到期之前提前以书面形式辞职。

3. 违反合同条款

如果雇主违反了劳动合同中的重要条款,例如未按时支付工资、提供不安全的工作环境等,雇员可以提前解除劳动合同。在这种情况下,雇员应当保留相关证据,并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除了上述特定情况外,提前解除劳动合同可能会导致一些法律后果。根据中国的劳动法,雇员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擅自解除劳动合同,雇主有权要求雇员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根据合同约定或者法律规定来确定。

此外,如果雇员没有履行合同规定的通知期限,可能会导致雇主对其进行经济赔偿,并在劳动相关机构留下不良记录。这将对雇员未来的求职前景产生负面影响,因为雇主可能会倾向于选择没有违反合同的应聘者。

综上所述,在签订劳动合同后,雇员并不可以随意辞职。除非遵守特定的解除条件,否则雇员提前解除劳动合同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法律责任和经济损失。因此,在考虑辞职之前,雇员应当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并与雇主沟通清楚。

同时,作为雇主,也应该在起草劳动合同时明确解除条件,并尽量保障雇员的合法权益。只有建立公平和透明的劳动关系,才能促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稳定的职业发展。

八、刚签完合同后,马上离职会有问题吗?

合同是用来保障双方权益的,刚刚签完合同就离职,明显属于违约状态,肯定会对双方造成一定影响.

应该本质友好协商的原则看看怎么处理。

总之,职场是讲规则的地方,如果人人都似合同为儿戏,试问哪个企业和公司还敢用人和招聘人?

九、签完劳动合同需要什么?

签完了劳动合同需要入员工档案进行档案管理,另外要将另一份劳动合同的原件给到员工保存。

员工收到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原件,自己应妥善保管合同,合同信息不应当公开与其他人。毕竟合同内容涉及个人的一些保密信息,包括工资待遇等等。

十、劳动合同签完不给员工

劳动合同签完不给员工是一种违法行为,侵犯了员工的权益,损害了劳动关系的稳定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雇主在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后,有义务履行合同约定的权利与义务。如果雇主签完劳动合同却不给员工相应的权益,将会面临法律的制裁。

劳动合同的重要性

劳动合同对于雇主和员工来说都非常重要。它确立了双方关系的基础,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双方都应该严格遵守合同的约定,以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合法权益的保障。

合同签订后的权益

一旦劳动合同签订完成,雇主就有责任提供合同约定的权益给员工。这包括但不限于工资、福利、工时、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益。员工有权利按照合同约定要求享受这些权益,而雇主有义务做出相应的履行。

如果雇主签完劳动合同却不给员工相应的权益,无疑是对员工的不公平待遇。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劳动法的规定,还侵犯了员工的合法权益。

雇主的违法行为和法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雇主不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权益,可能会面临以下法律责任:

  • 1. 要求支付相应的赔偿金:员工可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或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雇主支付违约金或赔偿金。
  • 2. 解除劳动合同:员工可以向雇主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请求,结束双方的劳动关系。
  • 3. 追究刑事责任:如果雇主的行为构成了犯罪,员工可以向司法机关报案,追究雇主的刑事责任。

保护自己的权益

面对雇主不给员工权益的情况,员工应该采取相应的行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 1. 与雇主沟通:首先,员工应该与雇主进行沟通,向其表达自己的诉求和要求。有时候,这可能只是一个误会或者疏忽导致的问题,通过沟通可能能够解决。
  2. 2. 寻求法律援助:如果沟通无果,员工可以寻求法律援助。可以咨询专业律师,了解自己的权益和应对策略。律师会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具体的建议和帮助。
  3. 3. 提起诉讼:如果雇主拒绝履行合同约定的权益,员工可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或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雇主支付违约金或赔偿金。
  4. 4. 维权组织支持:员工也可以寻求维权组织的支持,借助集体力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维权组织对于处理类似问题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资源。

行业规范和社会监督

除了法律制裁外,行业规范和社会监督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一些行业有自己的行业协会或工会,可以为员工提供支持和保护。此外,媒体和民众的关注也能够对雇主施加一定的压力,让他们意识到违法行为的严重性。

在现代社会,劳动关系的稳定和有序发展非常重要。雇主签完劳动合同后不给员工相应的权益,既违法了劳动法的规定,也破坏了劳动关系的平衡。无论是员工还是雇主,都应该遵守合同约定,秉持公平和诚信的原则,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劳动环境。

在面对雇主不给员工权益的情况下,员工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权益,应该积极采取行动,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政府、行业协会、媒体和社会公众也应该加强监督和支持,共同构建一个公平、正义的劳动环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