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法经济补偿金
一、劳动合同法经济补偿金
劳动合同法经济补偿金详解
劳动合同法是维护劳动者权益、调整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关系的重要法律法规。在劳动关系终止时,用人单位通常需要支付一定的经济补偿金给劳动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劳动合同法经济补偿金。
劳动合同法经济补偿金的定义
劳动合同法经济补偿金是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由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终止时向劳动者支付的一定金额的经济赔偿。
劳动合同法经济补偿金的计算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如果劳动者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或者因劳动者违反劳动纪律被解雇的,用人单位不需要支付劳动合同法经济补偿金。
而在劳动合同期满、劳动者提前解除或用人单位随意解雇劳动者的情况下,用人单位需要向劳动者支付一定金额的经济补偿金。
具体的劳动合同法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方法分为两种情况:
-
劳动者当时月工资小于或等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每工作年限支付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
劳动者当时月工资大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每工作年限支付两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劳动合同法经济补偿金的应用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合同法经济补偿金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况:
- 劳动合同到期,用人单位不续订劳动合同的。
- 劳动合同期限届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都同意解除劳动合同的。
- 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期限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但不属于法律允许的情况。
- 用人单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解雇劳动者的。
劳动合同法经济补偿金的争议解决
如果在支付劳动合同法经济补偿金的过程中,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发生争议,双方可以通过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争议仲裁。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在中国各级人民政府主管的劳动保障部门的领导和管理下,依法设立的处理劳动争议的专门机构。申请劳动争议仲裁不需要支付费用,也不需要律师的参与。
如果当事人对劳动争议仲裁的裁决结果不服,可以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结语
劳动合同法经济补偿金作为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制度,对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雇主需要在劳动关系终止时支付合理的经济补偿金,而劳动者也需要遵守劳动合同的约定。
希望通过本文的解读,读者对劳动合同法经济补偿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在劳动关系终止时,双方应该相互尊重、合理协商,维护良好的劳动关系。
二、劳动合同法44条经济补偿金的规定?
出现劳动合同法第44条情形能不能得到经济补偿金要分情况。
出现第1款情形的,如果是单位提出的不续签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如果是员工提出的不续签,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出现第2款情形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其余的条款都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就是工作每满一年补偿一个月工资。
三、劳动合同法85条经济补偿金的规定?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规定的情形时,劳动行政部门应责令用人单位限期支付,逾期不支付,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50%以上100%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本文从《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确立的加付赔偿金支付出发,阐述加付赔偿金制度的不足,进而借鉴英国最低工资制度探索我国加付赔偿金制度之路。
四、劳动合同法3条经济补偿金的规定?
企业因各种原因提前解除与员工的劳动合同,必须按员工一年工龄补偿一个月的工资。员工因病或工伤不能胜任现岗位解除劳动合同亦应补偿如上。企业因违法.违规员工可以中止合同并向企业索取补偿。
五、劳动合同法87条经济补偿金的规定?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该条规定了用人单位因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而应承担的赔偿责任。
“违反本法规定”:
这里的“违反本法规定”显然是指违反《劳动合同法》中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规定,这样的规定很多,总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禁止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规定;二是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实体条件规定;三是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程序性规定。
“违反本法规定”不应该包括违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程序性规定。理由如下:
第一,《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规定的是赔偿责任,而且数额是经济补偿金的二倍,带有明显的惩罚性。一般来说,惩罚性质的赔偿责任所对应的违法行为应该是严重的违法行为,至少应该是较严重的违法行为。
在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三类规定中,用人单位违反任何一类规定,都是违法行为。但相比较而言,第一类规定是禁止性规定,违反该类规定无疑是严重的违法行为;第二类规定是关于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应该具备的实体条件规定。
如果用人单位违反该类规定,在不具备法定实体条件的情况下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应该是比较严重的违法行为;第三类规定是关于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程序性规定,用人单位违反该类规定,只是表明用人单位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程序方面存在瑕疵。
但用人单位在实体上还是拥有解除权或终止权的。因此用人单位违反该类规定应该是一般违法行为,不适宜对其适用惩罚性的赔偿责任。
第二,结合《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规定来看,劳动者原则上对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终止的劳动合同有选择要求继续履行的权利,只有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或客观上不能继续履行,用人单位才应该依照第八十七条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也就是说,第八十七条规定的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情形必须是劳动者能够选择要求继续履行的情形。在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三类规定中,用人单位违反第一、二类规定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都有权选择要求继续履行,除非客观上履行不能。
但用人单位违反第三类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无权要求继续履行,因为用人单位可以随时补正程序性瑕疵。如用人单位在没有提前30天通知劳动者的情况下就解除了劳动合同,假如该劳动者主张解除行为违法并要求继续履行合同。
用人单位大不了提前 30天重新送达解除劳动合同通知,30天后该劳动合同还是要被解除的。由此可见,对于用人单位违反程序性规定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无法选择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因此“违反本法规定”不包括违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程序性规定。
第三,司法实践中,不少地方高级法院与仲裁机构联合下发的指导意见也明确“违反本法规定”不包括违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程序性规定。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人保局关于适用《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沪高法[2009]73号)第八部分“用人单位因‘违法解除或终止合同’需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的适用范围”中规定,“如果依法已经具备解除或终止的条件,只是用人单位在办理解除或终止的程序上存在瑕疵的,不属于本条规定的范围。
如用人单位在已经具备解除条件的情况下,只是存在未提前30天通知劳动者等程序瑕疵的,则用人单位应当通过支付相应的‘代通金’等方式加以补正,但无需支付赔偿金。”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办公室于2009年12月14日印发的《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指导意见》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本身符合法律规定,仅存在未提前三十日书面通知劳动者的程序性瑕疵,劳动者以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为由请求用人单位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支付赔偿金的,不予支持。”
六、劳动合同法40条经济补偿金的规定?
劳动合同法40条规定用人单位在以下情形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支付经济补偿: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其他。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七、劳动合同法38条经济补偿金的计算?
经济补偿金是按照劳动者在该工作单位的工作年限计算的。一年工龄支付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两年工龄支付2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以此类推计算。
不满半年的按半年工龄计算,超过半年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依照劳动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最多可以领取12个月的经济补偿金。
八、劳动合同法43条经济补偿金的规定?
劳动合同法关于经济补偿金的法律规定
一、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下列情况下,劳动者有权解除劳动合同并且有权取得经济补偿金: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五)因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如果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
二、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
三、以下三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之后,解除劳动合同支付经济补偿金: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四、以下四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大规模裁员(需要裁员二十人以上或者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天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过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后)还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
(一)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
(二)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
(三)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
(四)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五、劳动合同期满之后,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劳动合同解除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
换言之,劳动合同期满,如果劳动者在维持原劳动合同条件续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不同意续订,此时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
六、以下两种情况下,致使劳动合同终止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
(一)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的;
(二)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
对于经济补偿金的数额确定,《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
九、劳动合同法42条经济补偿金的规定?
《劳动合同法》第42条规定:用人单位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因劳动者自行辞职、期满自动终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或者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纪律、规章制度被辞退的,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具体规定如下:
1. 计算标准:用人单位应按照以下标准支付经济补偿金:
a) 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不需支付经济补偿金;
b) 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满1年不满10年的,支付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工作满10年的,支付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加上每满一年增加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但是总数不超过12个月的工资;
c) 在劳动合同期限届满续签,劳动者不同意续签的,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d) 在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未续签,但是继续使用劳动者的,按照前款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
2. 计算基础: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基础是劳动者的月工资,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津贴、奖金等。
3. 上限:经济补偿金的总额不得超过12个月的工资。
4. 排除原因:劳动合同解除的原因是因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纪律、规章制度,或者经劳动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判决认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存在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的情形的,用人单位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5. 补足法定受益人:劳动者死亡,用人单位按照原劳动合同约定的工资支付经济补偿金;原劳动合同未约定工资的,用人单位按照该劳动者死亡前一年月平均工资的3个月工资支付经济补偿金。
6. 行为规范: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依照法律程序规定办理,并在支付经济补偿金之日起15日内将经济补偿金支付给劳动者。
总之,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时,应该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具体计算方法和金额的规定根据劳动者的工作年限不同而有所不同。同时,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时须遵守法律程序规定,并在规定的时限内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十、劳动合同法39条经济补偿金的规定?
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用人单位依据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九条(二款)规定解除合同的,只要依据的事实客观存在,无论是什么期限劳动合同,不仅不需要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反而可以主张劳动者赔偿经济损失。附: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
第二十六条
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第四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一)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
(三)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四)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五)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六)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四项、
第五项规定终止劳动合同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上一篇:上班一个月未签劳动合同
下一篇:用人单位不签劳动合同怎么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