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劳动纠纷 > 正文

劳动合同法条例2019

劳动纠纷 2024-08-24 09:31

一、劳动合同法条例2019

劳动合同法条例2019

劳动合同法条例2019

劳动合同法条例2019是为中国劳动者和雇主提供了一系列相关劳动合同的规定。该条例的实施旨在保障劳动者的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和谐,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首先,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基本制度,包括签订劳动合同的要件、劳动合同的期限、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等。根据法律规定,雇主和劳动者应当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劳动关系等相关事项。任何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其次,劳动合同法还对劳动报酬进行了明确规定。按照法律规定,雇主应当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并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包括工资、津贴、奖金、福利等。劳动合同法还规定了加班工资、绩效工资等相关问题,确保劳动者获得公平合理的报酬。

此外,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的休假权利也进行了明确规定。根据法律规定,劳动者享有带薪年休假、婚丧假、产假、病假等休假权利。雇主应当支付劳动者休假期间的工资,并保障劳动者的休假权益。这些规定旨在保护劳动者的正当休息和生活权益。

此外,劳动合同法还涉及到劳动争议处理的程序和方式。根据法律规定,劳动者和雇主之间的劳动争议应当首先通过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或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调解或仲裁。当事人也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些规定为纠纷调解和解决提供了平等、公正、有效的途径。

劳动合同法条例2019的实施,为中国劳动者和雇主之间的劳动关系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它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促进了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和谐发展。同时,这也呼吁雇主和劳动者共同遵守法律法规,树立诚信守法的意识,营造良好的劳动环境。

总结

劳动合同法条例2019是为保障中国劳动者的权益而制定的一部重要法律。它涉及了劳动合同的签订、解除、报酬、休假和劳动争议处理等方面的内容。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有助于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和谐,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劳动者和雇主之间形成合理、公正、平等的劳动关系,是实现共同发展的关键。

二、怎么适用劳动合同法条款

如何适用劳动合同法条款

劳动合同法是保护雇员和雇主权益的重要法律工具。它规范了劳动关系的各个方面,为雇员提供了保障和权利,同时也给雇主指明了法定的义务和责任。为了确保劳动合同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并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双方应当在合同中明确适用劳动合同法的条款。

明确雇佣方式和期限

首先,劳动合同应明确规定雇佣方式和期限。根据劳动合同法,雇佣方式可以是全职、兼职、临时或合同工,而期限可以是固定期限或无固定期限。这些细节对于确定雇佣关系的性质和双方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如果是固定期限的合同,合同双方应当明确约定工作的起始日期和终止日期,并遵守法定的终止程序。如果是无固定期限的合同,则双方可以通过提前给予通知的方式终止合同。无论哪种形式,都应当遵守劳动合同法对于解除劳动合同的规定,以免引发法律纠纷。

确保工资和福利合规

其次,劳动合同法要求雇主必须按时支付员工工资,并提供合法的福利和保险。因此,劳动合同中应当明确规定工资和福利的内容、支付方式以及相关规定。

工资支付方面,合同可约定薪酬计算方式、支付周期、支付日期和支付方式等。同时,应确保工资支付符合当地的最低工资要求和劳动合同法的规定。

福利方面,合同可以列明各类福利待遇,例如医疗保险、养老金、带薪休假和奖金等。双方应当就福利的提供方式、享受条件和权益分配进行明确约定,以确保员工得到合法的福利保障。

规范工作时间和休假安排

劳动合同法也规定了员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安排。合同中应当明确规定每日工作小时数、每周工作天数以及法定假日和年假等相关内容。

工作时间方面,合同可以规定每日工作小时数,确保员工的工时不超过法定标准。此外,还可以指明双方对于加班、休息日和加班补偿的约定。

休假安排方面,合同可以约定年假的天数和享受条件,以及法定假日和带薪休假等规定。这有助于明确员工的休假权益和使用方式,避免因休假权益的争议而引发劳动纠纷。

约定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

最后,劳动合同法要求雇主和雇员在终止劳动合同时必须遵守相应的程序和条件。合同应当明确约定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和程序,以确保双方的权益得到保障。

解除合同的条件可以包括双方协商一致、合同到期、严重违约等情况。合同应当明确对于解除劳动合同所需的通知期限和形式进行约定。

此外,还可以约定解除合同后双方的权益处理方式,例如关于工资结算、赔偿金额和解除后的保密义务等事项。这有助于在解除劳动合同时避免纠纷,并确保双方的合法权益。

结论

适用劳动合同法的条款对于确保雇主和雇员的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双方应当在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雇佣方式和期限、工资和福利、工作时间和休假安排以及解除合同的条件和程序。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未来的法律风险,并为劳动关系提供一个稳定和积极的法律框架。

三、劳动合同法第36条法条

在中国,劳动合同法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劳动合同法第36条是其中的一条关键法条,它涉及到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的安排。本文将围绕劳动合同法第36条展开讨论,分析其内容和应用,并探讨其在实际工作中的意义。

劳动合同法第36条的内容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6条,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权益。以下是劳动合同法第36条的主要内容:

  1. 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不得超过法定标准工作时间。
  2. 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安排至少每周休息一日的时间。
  3.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为劳动者安排带薪年休假。
  4. 用人单位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的,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给予经济补偿或补休。
  5. 劳动者因公外出需要休息的,用人单位应当给予相应的休息。

劳动合同法第36条的应用

劳动合同法第36条的适用范围涵盖了绝大部分劳动者。无论是企事业单位的员工,还是个体工商户的从业人员,都能享受到劳动合同法第36条所规定的保障。用人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来落实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权益,否则将面临法律责任。

对于劳动者来说,劳动合同法第36条保证了他们在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方面的权益,使其能够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保持身心健康。同时,劳动合同法第36条还要求用人单位在特殊情况下,如突发事件或需要加班的情况下,给予劳动者相应的经济补偿或补休,防止劳动者因工作时间过长而导致身体健康问题。

劳动合同法第36条的意义和重要性

劳动合同法第36条的出台,为劳动者权益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通过规定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劳动合同法第36条为劳动者提供了合理的工作环境和健康的生活条件。

劳动合同法第36条的意义和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保护劳动者权益:劳动合同法第36条规定了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权益,确保劳动者得到合理的工作安排和充分的休息时间。
  • 维护劳动秩序:劳动合同法第36条的实施,有助于维护良好的劳动秩序,促进劳资关系的和谐发展。
  • 促进生产效率:合理的工作时间和充足的休息时间能够提高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从而对企事业单位的生产效率和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维护社会稳定:劳动合同法第36条的实施,能够减少劳动纠纷的发生,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总之,劳动合同法第36条是中国劳动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法条之一。它保障了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权益,维护了劳动秩序和社会稳定,对保障劳动者权益、促进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用人单位应当切实履行劳动合同法第36条的规定,劳动者也应当了解和维护自己的权益,共同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

四、《民法典》第120条的法条内容、法条要义、法条释义、法条案例归纳是什么?

《民法典》第120条理解

法条内容:民事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

法条要义:侵权之债

法条释义:侵权人实施侵权行为,侵害了被侵权人的人身、财产权益,造成损害的,构成侵权责任。这种侵权责任具有双重属性,一是民事责任属性,二是债的属性。被侵权人享有的侵权请求权,性质属于债权,也属于权利保护请求权。

法条案例:待补充。

五、刑诉法条?

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第一百七十一条

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的时候,必须查明:

(一)犯罪事实、情节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犯罪性质和罪名的认定是否正确;

(二)有无遗漏罪行和其他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人; (三)是否属于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

(四)有无附带民事诉讼; (五)侦查活动是否合法。

第一百七十六条

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起诉决定,按照审判管辖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并将案卷材料、证据移送人民法院。 犯罪嫌疑人认罪认罚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就主刑、附加刑、是否适用缓刑等提出量刑建议,并随案移送认罪认罚具结书等材料。

六、民法法条?

一、民法法条全文最新版规定内容包括哪些?

1、见义勇为免责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条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现实中因救人反被告的事件多次发生,“扶不扶”“救不救”一度困扰公众。民法典草案明确了侵权人和受益人的各自责任,同时也明确了见义勇为者依法不承担民事责任,有助于杜绝“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

2、小区共有场所收入归业主

《民法典》第二百八十二条规定,建设单位、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等利用业主的共有部分产生的收入,在扣除合理成本之后,属于业主共有。

目前,小区电梯广告、外墙广告收入归谁?这些内容物权法的规定并不明确,引发了一些矛盾纠纷。民法典草案明确,利用小区业主共有场所产生的收入属于业主共有。这将发挥定分止争的作用,维护业主合法权益。

3、禁止高利放贷

《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规定,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约定不明确,当事人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自然人之间借款的,视为没有利息。

近年来,“校园贷”“套路贷”等频发,高利贷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民法典草案禁止高利放贷,表明了国家鼓励人们投资实体经济,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因高利放贷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4、保护个人信息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五条规定,处理自然人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并符合下列条件:

(一)征得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公开处理信息的规则;

(三)明示处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

(四)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

面对人肉搜索、垃圾短信、电信诈骗等挑战,民法典草案确认和保障与个人信息有关的人格权益,并规定个人信息利用的基本规则,让个人信息使用有法可依,将有效遏制过度搜集个人信息的乱象。

5、界定夫妻共同债务

夫妻双方共同签字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6、增加遗嘱形式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六条规定,打印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遗嘱人和见证人应当在遗嘱每一页签名,注明年、月、日。以录音录像形式立的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遗嘱人和见证人应当在录音录像中记录其姓名或者肖像,以及年、月、日。

二、其他的规定内容包括哪些?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条规定,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经调查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补偿后,有权向侵权人追偿。

目前我们国家关于民事法律规范所适用的是《民法典》,《民法典》作为一部比较新的法律,其中内容所规定的是比较多的,不仅仅是包括有物权方面的一些形式规定,还包括有家庭方面的,比如说遗嘱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打印遗嘱有效。

七、借款合同 法条

借款合同中的法条解析

借款合同是金融交易中常见的一种合同形式,它规范了借贷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在借款合同中,有很多重要的法条需要进行解析,以便双方能够了解合同的具体约定和法律依据。

第一条 - 借款主体

根据法条规定,借款合同的第一条需要明确标明借款人和出借人的基本信息。这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等。

此外,借款主体还应该明确它们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确保合同具有明确的约束力。

第二条 - 借款金额及用途

根据法条规定,借款合同的第二条需要明确标明借款金额及用途。双方应该确保借款金额是明确的,并约定好借款的具体用途。

借款金额涉及到双方的经济利益,因此这一条需要特别重视。借款用途的约定则能够保障出借人的权益,防止借款人将借款用于不当用途。

第三条 - 借款期限及利率

根据法条规定,借款合同的第三条需要明确标明借款期限及利率。借款期限是指借款人应还款项的截止时间,利率是指借款人应支付给出借人的利息。

这一条需要双方在签订合同时通过协商确定借款期限和利率。双方应留意利率确定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以防止发生利率过高或过低的情况。

第四条 - 违约责任

根据法条规定,借款合同的第四条需要明确标明违约责任。违约责任是指当一方无法履行合同义务时,对方可以采取的法律措施。

双方应综合考虑违约责任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合同中的违约责任约定能够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确保合同的有效执行。

第五条 - 争议解决

根据法条规定,借款合同的第五条需要明确标明争议解决方式。争议解决是指当发生争议时,双方应如何解决纠纷。

争议解决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等方式进行。双方应充分了解各种解决方式的优劣势,并在合同中约定明确的解决方式。

总结

借款合同是保障金融交易安全和顺利进行的重要法律文件。合同中的各项法条内容能够明确双方的权益和义务,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借款合同中的法条解析需要双方充分了解和协商,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只有在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并签署完备的合同后,才能确保借款交易的顺利进行。

八、中国刑法法条?

以营利为目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刑法第三百零三条规定的 聚众赌博:组织3人以上赌博,抽头渔利数额累计达到五千元以上的;赌资数额累计达到5万元以上的;参赌人数累计达到20人以上的;以营利为目的,在计算机网络上建立赌博网站,或者为赌博网站担任代理,接受投注的,属于刑法第三百零三条规定的开设赌场。

赌博是一个大家都不陌生的词汇,那究竟我国对于赌博罪是怎么界定的呢?是不是只要在娱乐过程中涉及到钱财就算赌博呢?是不是金额大的就是赌博呢?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而这些关于赌博罪刑法法条的问题在我国法律中都有着非常明确的司法解释。

一、相关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赌博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5年4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49次会议、2005年5月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届检察委员会第34次会议通过)法释[2005]3号

为依法惩治赌博犯罪活动,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现就办理赌博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 以营利为目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刑法第三百零三条规定的“聚众赌博”:

(一)组织3人以上赌博,抽头渔利数额累计达到5000元以上的;

(二)组织3人以上赌博,赌资数额累计达到5万元以上的;

(三)组织3人以上赌博,参赌人数累计达到20人以上的;

(四)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10人以上赴境外赌博,从中收取回扣、介绍费的。

第二条 以营利为目的,在计算机网络上建立赌博网站,或者为赌博网站担任代理,接受投注的,属于刑法第三百零三条规定的“开设赌场”。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周边地区聚众赌博、开设赌场,以吸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为主要客源,构成赌博罪的,可以依照刑法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条 明知他人实施赌博犯罪活动,而为其提供资金、计算机网络、通讯、费用结算等直接帮助的,以赌博罪的共犯论处。

第五条 实施赌博犯罪,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刑法第三百零三条的规定从重处罚:

(一)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

(二)组织国家工作人员赴境外赌博的;

(三)组织未成年人参与赌博,或者开设赌场吸引未成年人参与赌博的。

第六条 未经国家批准擅自发行、销售彩票,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第(四)项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第七条 通过赌博或者为国家工作人员赌博提供资金的形式实施行贿、受贿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关于贿赂犯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八条 赌博犯罪中用作赌注的款物、换取筹码的款物和通过赌博赢取的款物属于赌资。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施赌博犯罪的,赌资数额可以按照在计算机网络上投注或者赢取的点数乘以每一点实际代表的金额认定。

赌资应当依法予以追缴;赌博用具、赌博违法所得以及赌博犯罪分子所有的专门用于赌博的资金、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等,应当依法予以没收。

第九条 不以营利为目的,进行带有少量财物输赢的娱乐活动,以及提供棋牌室等娱乐场所只收取正常的场所和服务费用的经营行为等,不以赌博论处。

二、新司法解释

2005年5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关于办理赌博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准确理解和适用《解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是否“以营利为目的”是区别赌博罪与非罪关键

根据刑法第三百零三条的规定,构成赌博罪的前提,不但必须具备直接故意的一般主观要件,而且必须具备“以营利为目的”的特别主观要件。这里的“以营利为目的”,指行为人实施聚众赌博、开设赌场、以赌博为业的行为,是为了获取数额较大的金钱或者其他财物。行为人获取财物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抽头渔利,二是开设赌场获取非法收益,三是直接参赌获利,四是组织中国公民赴境外赌博,获取回扣、介绍费等费用。

司法实践中,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以营利目的”,主要根据行为人实施赌博行为的方式和上述获利方式综合判断。“以营利为目的”的有无,决定了行为人是否构成赌博罪,也是区别赌博罪与非罪的关键。行为人进行带有少量财物输赢的娱乐活动,虽然主观上也有为了赢取少量财物的获利成分,但输赢对其无所谓,或者意义不大,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遣、娱乐,因此,不属于“以营利为目的”。

2、建立赌博网站可认定为开设赌场

司法实践中,只要查明行为人建立了赌博网站,或者为赌博网站担任代理,接受赌客投注的,即可认定其属于开设赌场,而无论其发展的赌客数量有多少,赌客投注的次数有多少、投注的资金量有多大。

实践中也存在这种情形,即行为人只是利用其获取的赌博网站的账号和密码,组织、招引他人在该账号内投注。对此,如果行为人既没有建立赌博网站,也没有为赌博网站担任代理,则不能认定其开设赌场;如果行为人符合《解释》第一条规定的前三项标准之一,则应认定为聚众赌博,否则不构成赌博罪。

3、赌博罪的共犯为片面共犯

《解释》第四条规定的行为,在刑法理论上称之为片面共犯。在认定赌博罪共犯时,需要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必须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明知他人在实施赌博犯罪,这是行为人主观上存在沟通故意的前提。行为人的认知状态是明知,认知内容是他人在实施赌博犯罪。二是行为人必须提供了资金、计算机网络、通讯、费用结算等直接帮助。其中计算机网络帮助,主要指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空间等条件和服务。其中直接帮助,是指对于赌博犯罪的发生和发展来说,这种帮助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并非可有可无。

4、国家工作人员赌博从重处罚

《解释》第五条规定了从重处罚的若干情形:国家工作人员,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主要是党政官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等。这次专项行动的重点之一,就是打击国家工作人员的赌博行为。在适用本条时,应当注意三点:一是依照刑法规定,无论任何公民,除了以赌博为业的人以外,其参赌行为一般不构成赌博罪。国家工作人员的参赌行为也不例外。二是从行为特征看,国家工作人员因其具有正当合法的职业,因此难以认定其以赌博为业,但可以在符合第一条规定标准时认定其聚众赌博或者开设赌场,从而构成赌博罪;三是从追究刑事责任的角度讲,国家工作人员实施赌博罪的,社会危害性更大,理应从重处罚。

5、赌博贿赂必须符合受贿罪和行贿罪构成要件

《解释》第七条规定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通过赌博形式实施行贿受贿”中,行贿人和受贿人均直接参与形式上的赌博:“通过为国家工作人员赌博提供资金的形式实施行贿受贿”中,行贿人不直接参与赌博,只是为受贿人赌博提供资金。无论哪一种形式,受贿人均直接参与形式上的赌博。二是认定赌博贿赂,必须符合刑法规定的受贿罪和行贿罪的具体构成要件,诸如受贿人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行贿人的赌资的行为,或者有非法收受行贿人赌资,为行贿人谋取利益的行为,行贿人是为谋取非法利益而提供赌资,等等。

6、赌资包括三种形式的款物

《解释》第八条规定,赌资包括三种形式的款物,即赌博犯罪中用作赌注的款物、换取筹码的款物和通过赌博赢取的款物。除此之外的款物,例如行为人随身携带的尚未用作赌注或者换取筹码的现金、财物、信用卡内的其他资金等,则不能视为赌资。

在网络赌博中,“点数”相当于现实赌博中的筹码。这种计算方法,只适用于计算机网络赌博中对用作赌注的款物和赌博赢取的款物的数额的计算,能够反映计算机网络赌博中真实的投注数额和赢取数额。

赌博犯罪分子所有的专门用于赌博的资金、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应当予以没收。参赌人临时乘坐的汽车、船只、临时联络用的手机等,则不宜没收。

在我国关于赌博罪的司法解释中,将赌博罪规定的十分详细,赌博罪与非罪的区别在于是否利用其盈利,而不在于赌资大小,同时对于各种形式的赌博都做以了详细的解释,而对赌博罪的处罚问题也附以一定的说明,希望这些对于赌博罪刑法法条的司法解释能帮上大家。

九、什么叫“法条”?

法条是法律条款的简称,具体指的是在法律上所规定的各项条款以及各类行为的约束。法律条款的目的就是对行为人的行为产生约束力,任何人和群体都不能有任何逾越法律条款界限的行为。法律条款是由我国制定的法律的文件,其体现了对行为人的行为约束力以及法律的权威性等等。

十、什么叫法条?

法律文本中的"条",即法条,是指立法机关根据法律内容的需要,在成文法的编、章、节与款、项、目之间,所设置的一个相对独立且不可或缺的,衡量法律文本长度的最重要计量标准的结构单位,它用语句直接或间接述明法律规范的文字表述形式.法条的设置有着深刻的根据,它是间隔性与通连性之统一,分析性与综合性之协调,形式性与内容性之兼备,主体性与现实性之折中.法条在立法、司法执法、守法、法学研究以及法学教学诸方面,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在立法过程中,可以条为线索,进行立法论证、法案审议、法案表决以及法律修改等的立法工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