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交通事故 > 正文

甘肃禁毒条例全文?

交通事故 2024-10-22 14:14

一、甘肃禁毒条例全文?

甘肃省禁毒条例:

第一条为了保障公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秩序,严惩贩毒罪犯,禁止吸毒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有关规定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毒品,是指鸦片、吗啡、海洛英,以及罂粟等原植物,或者其他能够使人产生依赖、形成瘾癖的麻醉品。

非法储运、销售、使用医疗用罂粟壳、吗啡、杜冷丁、安钠咖、可卡因等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以毒品论。

第三条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或者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以及其他违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毒的决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条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能主动交代犯罪事实,交出全部毒品和非法所得,可以从轻处罚;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第五条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或者吸食、注射毒品,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依照规定罚款外,还应当实行劳动教养:

(一)非法持有鸦片100克以上不满200克,海洛因5克以上不满10克的;

(二)曾因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劳动教养、治安管理处罚,期满后又非法持有少量毒品的;

(三)因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免予刑事处罚的;

(四)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情节轻微的;

(五)食品经营者以毒品或者以毒品原植物作为食品添加剂的;

(六)有流氓、卖淫、盗窃、诈骗、抢夺、赌博等行为受过两次治安管理处罚后吸食、注射毒品的;

(七)收容强制戒毒两次后又吸食、注射毒品的;

(八)有流氓、卖淫、盗窃、诈骗、抢夺、赌博等行为受过一次治安管理处罚,收容强制戒毒一次后又吸食、注射毒品的;

(九)收容强制戒毒期间逃跑的,或者收容强制戒毒期间行凶伤害他人不够刑事处罚的;

(十)对检举揭发人或者禁毒工作人员行凶报复不够刑事处罚的。

二、甘肃长城保护条例全文?

2019年5月31日甘肃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长城及其环境风貌的保护,规范长城的利用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国务院《长城保护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长城的保护、管理、研究和利用,适用本条例。

法律、行政法规对从事前款所列活动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本条例所称长城,是指本省行政区域内由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认定并公布的长城本体、附属设施和相关遗存,包括墙体、城堡、关隘、烽火台、敌楼、壕堑等。

本条例所称长城段落,是指本省行政区域内由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认定并公布的具有唯一长城资源认定编码的长城遗存。

第三条 长城保护应当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坚持科学规划、原状保护、属地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长城保护实行整体保护、分段管理、逐级负责。

长城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长城保护工作,履行长城保护主体责任。

长城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长城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长城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公安、财政、自然资源、住建、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文旅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长城保护工作。

长城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协助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文物主管部门做好长城保护工作。

第五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有依法保护长城的义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对破坏长城及其环境风貌的行为进行劝阻和举报。

第六条长城段落为行政区域边界的,其毗邻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沟通机制,协商开展长城保护工作,定期召开由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研究解决长城保护中的重大问题。

第七条长城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长城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八条长城保护实行专家咨询制度。制定长城保护规划、审批与长城有关的建设工程、决定与长城保护有关的其他重大事项,应当听取专家意见。

第九条省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家长城保护总体规划组织编制全省长城保护规划,长城所在地县(市、区)和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可以组织编制重要长城段落的保护详细规划。全省长城保护规划和重要长城段落保护详细规划经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同意后,由省人民政府公布实施。

长城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应当落实长城保护规划规定的保护措施。

第十条本省行政区域内长城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由省人民政府按照国家长城保护总体规划的要求依法划定并予以公布。

省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将公布的长城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报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省人民政府应当在长城沿线的交通路口和其他需要提示公众的地段设立长城保护标志。长城保护标志应当载明长城段落的名称、保护级别、认定编码、修筑年代、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保护机构和公布机关及日期、树立标志机关及日期。设立长城保护标志不得对长城造成损坏。

第十二条省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全省长城档案,省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将长城档案报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备案。

长城所在地县(市、区)和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本行政区域内的长城档案,并进行续补、完善。

第十三条省人民政府应当为本省行政区域内的长城段落确定保护机构;长城段落有利用单位的,该利用单位可以确定为保护机构。

长城所在地县(市、区)和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应当明确本行政区域内每个长城段落的保护管理直接责任单位并向社会公布。

长城段落直接责任单位依法组织开展长城保护管理工作,加强日常巡查和看护,减缓自然因素对长城的毁损,发现长城段落及防护设施自然毁损或者人为破坏的,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并及时向所在地县(市、区)或者嘉峪关市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报告。

有长城段落分布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管理单位,应当配合相关文物主管部门及长城段落直接责任单位依法开展日常管护、执法巡查、保护修缮等工作。

第十四条长城保护所在地县(市、区)和嘉峪关市人民政府或者其文物主管部门,可以聘请长城保护员对长城进行巡查、看护,为其提供必要的巡查、看护工具,给予适当补助,补助标准可参考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并将前述所需经费纳入长城保护经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将长城保护员纳入当地社会公益性岗位管理。

第十五条禁止在长城上从事下列活动:

(一)取土、取砖(石)、开沟、挖渠;

(二)种植、养殖、放牧;

(三)刻划、涂污或者擅自攀爬、踩踏;

(四)依托长城建造建筑物、构筑物;

(五)架设、安装与长城保护无关的设施、设备;

(六)驾驶交通工具,或者利用交通工具等跨越长城;

(七)展示可能损坏长城的器具;

(八)有组织地在未辟为参观游览区的长城段落举行活动;

(九)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活动。

第十六条长城保护范围内禁止下列活动:

(一)从事爆破、钻探、挖掘、开山、采石采砂、探矿采矿、堆放垃圾、修建坟墓等活动;

(二)挪动、损毁、刻划、涂污、攀爬长城保护标志及保护设施;

(三)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活动。

第十七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在长城保护总体规划禁止工程建设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工程建设。在建设控制地带或者长城保护总体规划未禁止工程建设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遵守文物保护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规定。

进行工程建设应当绕过长城。无法绕过的,应当采取挖掘地下通道的方式通过长城;无法挖掘地下通道的,应当采取架设桥梁的方式通过长城。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进行工程建设,不得影响长城安全,不得拆除、穿越、迁移长城。

长城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设工程,其形式、高度、体量、色调等应当与长城的环境风貌相协调。

第十八条在长城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污染长城及其环境的设施,不得进行可能影响长城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对已有的污染长城及其环境的设施,应当由长城所在地县(市、区)或者嘉峪关市人民政府限期治理。

第十九条对危害长城安全、破坏长城环境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长城所在地县(市、区)或者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必要时,对该建筑物、构筑物予以拆迁。

第二十条长城所在地县(市、区)和嘉峪关市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执法机构应当加强长城执法巡查工作,每年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长城执法巡查方案并负责实施,每季度的执法巡查不少于一次,每年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全部长城段落至少巡查一次。

前款所称执法机构,是指依法被授权或者受委托承担文物行政执法职能的机构。

省、市(州)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做好长城执法巡查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第二十一条省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全省长城保护警示机制,将真实性和完整性处于濒危状况的长城段落列入长城保护警示名单,并予以公布。

第二十二条对长城进行修缮,应当依法履行审批手续,由取得文物保护工程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长城的修缮应当遵守不改变原状、最小干预的原则,优先使用原材料和原工艺。

长城段落已经损毁的,应当实施遗址保护,不得在原址重建。

第二十三条 长城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长城保护机构应当加强同有关科研单位、院校和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开展长城保护科学研究,挖掘长城价值内涵,提高长城保护研究水平。

第二十四条长城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长城保护知识普及和宣传工作,鼓励支持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和志愿者开展长城保护法律法规和知识的宣传,营造全社会保护长城的良好氛围。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长城保护法律法规和知识的宣传,对破坏长城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第二十五条长城的利用应当遵循合理适度、公益优先、可持续的原则,应当有利于发挥长城在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鼓励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通过捐赠、资助、认领、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长城保护;鼓励建立长城保护利用示范区、长城文化公园等保护利用模式。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利用长城的,应当与长城所在地县(市、区)或者嘉峪关市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签订协议,接受文物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不得将长城转让、抵押或者作为企业资产经营,不得将长城保护机构交由企业管理。

第二十六条将长城段落辟为参观游览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安全状况适宜公众参观游览;

(二)有明确的保护机构,已依法划定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并已建立保护标志、档案;

(三)有游客承载量评估结果;

(四)符合长城保护规划展示利用要求。

将长城段落辟为参观游览区,应当按照规定向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备案。

在参观游览区内举行活动,其人数不得超过核定的游客承载量。

在参观游览区内设置服务项目,应当符合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和全省长城保护规划的要求。

第二十七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发现长城遭受损坏向保护机构或者直接责任单位、所在地县(市、区)或者嘉峪关市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报告的,接到报告的保护机构、直接责任单位或者文物主管部门应当立即采取控制措施,并向县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长城损毁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违反有关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资质证书:

(一)在禁止工程建设的长城段落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工程建设的;

(二)在长城的保护范围或者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工程建设,未依法报批的;

(三)未采取本条例规定的方式进行工程建设,或者因工程建设拆除、穿越、迁移长城的。

第三十条将不符合本条例规定条件的长城段落辟为参观游览区,应当由省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给予处罚的,由省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依法取缔,没收违法所得;造成长城损坏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将长城段落辟为参观游览区未按照本条例规定备案,应当由省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给予处罚的,由省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在参观游览区内设置的服务项目不符合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和全省长城保护规划要求的,由长城所在地县(市、区)或者嘉峪关市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市、区)或者嘉峪关市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个人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在长城上架设、安装与长城保护无关的设施、设备的;

(二)在长城上驾驶交通工具,或者利用交通工具等跨越长城的;

(三)在长城上展示可能损坏长城的器具的;

(四)在参观游览区接待游客超过游客承载量的;

(五)在长城上开沟、挖渠的;

(六)依托长城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

(七)在长城保护范围内从事爆破、钻探、挖掘、开山、采石采砂、探矿采矿等活动的。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市、区)或者嘉峪关市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对个人并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在长城上取土、取砖(石)的;

(二)在长城上种植、养殖、放牧的;

(三)刻划、涂污或者擅自攀爬、踩踏长城的;

(四)挪动、损毁、刻划、涂污、攀爬长城保护标志及保护设施的;

(五)在长城保护范围内堆放垃圾、修建坟墓的;

(六)有组织地在未辟为参观游览区的长城段落举行活动的。

第三十三条国家工作人员在长城保护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应当给予处分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五条本条例自2019年7月1日起施行。

三、甘肃森林防火条例全文?

(五)在针叶林区火险大的地方,结合道路、河流、山脊开设防火线;选择抗火性强的阔叶树种,营造防火林带;

(六)在进林主要道口和群众生产活动较多的地方,设置护林防火宣传标牌和专栏,进行森林防火宣传教育。

第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已经发现的森林火灾,必须立即扑救,并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或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国营林场报告。接到火情报告的单位,必须迅速组织人力扑救,同时将火灾情况逐级上报省护林防火指挥对先进单位和个人的奖励条件,除《森林防火条例》第三十一条已有规定的外,规定如下:

(一)连续五年以上未发生森林火灾的;

(二)工作一贯认真负责,坚守岗位,吃苦耐劳,密切联系群众,宣传教育群众成绩显著的;

(三)坚持原则,遵纪守法,敢于同歪风邪气作斗争,事迹突出的。

第二十二条

对违反本办法行为的行政处罚,除《森林防火条例》第三十二条已有规定的外,规定如下:

(一)在森林防火期违反规定用火但未造成损失的处以十元至五十元的罚款或者警告;违反规定用火失火烧毁森林或其他林木十亩以下,造成损失在五百元以下的,责令限期更新造林,赔偿损失,并处以五十元至五百元的罚款。

(二)护林人员因工作失职,造成火灾导致森林损失者,除给予行政处分外,可参照上款规定酌情处罚。

(三)国营林业局、林场职工,因工作不负责任或玩忽职守,造成森林火灾者,参照本条第一款的规定从严处罚。

(四)因林场内部原因引起火灾造成损失的,视其具体情节,对场长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撤职处分;烧毁有林地三千亩以上的,不管任何原因(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除外),对场长一律给予行政撤职处分。

(五)发现森林火灾后,既不报告又不扑救,借故不服从指挥部的统一指挥和调遣,擅离工作岗位者,除给予行政处分外,还要处以五十元至一百元的罚款。第二十三条

对引起森林火灾造成严重损失,以及蓄意纵火或在扑火中制造混乱者,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林业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甘肃省护林防火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四、甘肃义务教育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实施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省实行国家统一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凡适龄儿童、少年应当接受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各级人民政府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不收学费、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

第四条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审美、心理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第五条 本省义务教育实行省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市(州)人民政府协调指导,县(市、区)人民政府为主管理,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协助实施的体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义务教育实施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建设、国土资源、公安、编制等有关部门和机构,依照各自职责做好义务教育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义务教育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差距,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军人和进城务工人员的适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义务教育目标责任制,把实施义务教育作为考核主要领导及有关负责人的重要内容。

发生违反本条例的重大事件,妨碍义务教育实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负有领导责任的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对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教育教学机构的义务教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办学行为、教育教学质量等进行督导,并定期向社会公布督导报告。督导评估结果应当作为有关部门对被督导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政绩考核、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对在实施义务教育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学生

第十条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农村山区或者边远地区等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残疾儿童可视情况推迟入学。

第十一条 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学校不得采取或者变相采取考试、考核、测试等形式选拔学生,不得将各种竞赛成绩和各类考级证书作为入学的条件和编班的依据。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

就近入学的范围,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布局,适龄儿童、少年数量和分布状况,国家和省上有关办学标准确定,并向社会公布。

适龄儿童、少年中的流浪人员、孤儿,在未找到或者未确定监护人前,由社会救助机构送其就近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第十三条 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和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帮助解决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困难,定期对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进行检查,并采取措施防止适龄儿童、少年辍学。

学校应当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报告适龄儿童、少年辍学情况,并配合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做好辍学学生的复学工作。

第十四条 学生因户籍变更或者其他原因经教育行政部门认定需要转学的,转出和转入的学校应当及时予以办理有关手续,不得拒转、拒收,或者附设其他条件。

学生转学、休学和复学等学籍管理的办法由省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第十五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招用或者变相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招收适龄儿童、少年进行文艺、体育等专业训练的社会组织,应当保证所招收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应当将招生情况、办学条件、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等,报所在地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第十六条 学生应当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重教师,服从学校管理。

第三章 学校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结合本行政区域适龄儿童、少年的数量和分布状况、地理环境、交通条件以及城镇化发展趋势等因素,按照国家规划标准,制定学校设置规划,合理布局中小学校点,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乡镇规划和村规划,并组织实施。

学校设置规划应当根据新区开发、旧区改建、乡镇撤并以及当地适龄儿童、少年的数量增减情况适时调整。

第十八条 新建、扩建居民区应当按照学校设置规划和实施义务教育的需要设置相应规模的学校,并与居民住宅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设置学校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应当有教育行政部门参加。

新建、扩建居民区每一万人口区域内预留一所二十四个班规模的小学建设用地;每两万人口区域内预留一所三十六个班规模的中学用地。

第十九条 学校的建设应当符合国家和本省有关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消防、防洪等安全和环境保护建设标准。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修缮加固或者迁建避险等措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学生和教职工的安全。

学校的校舍、教学设施和其他设施设备的建设、配备应当符合国家和本省规定的办学标准。新建学校达不到标准的,不得投入使用;现有学校未达到标准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使其达到规定的标准。

第二十条 学校教师、校长的配备,教学班级的设置、师生比例等应当符合办学标准。

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由省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二十一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寄宿制学校,按照标准配套建设师生宿舍、食堂、卫生保健和校园安保等设施。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数量和分布状况,按照国家和本省的规定设置特殊教育学校(班),配备特殊教育教师,保障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班)应当具备适应残疾儿童、少年学习、康复、生活特点的场所和设施。

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生活、康复提供帮助。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将学校分为或者变相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以任何名义分设或者变相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第二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应当为学校提供安全保障,维护学校周边秩序,保护学生、教师、学校的合法权益。

建设部门应当根据需要,在学校周边建设必要的天桥、地下通道等设施,保障学生安全。

公安机关应当加强学校周边治安管理,维护学校周边治安秩序,在公路或者城市道路临近学校门口的路段设立减速、限速、禁鸣等设施和标志;对车辆流量较多的学校门口,应当在学生上学、放学时疏导交通。

工商行政管理、城市管理、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应当依法监管学校周边经营、服务、建设施工等行为,优化学校周边环境,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第二十六条 禁止在学校周边安全距离范围内设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腐蚀性等危险物品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学校安全和教师、学生健康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使用的场所和设施。已建成的场所或者设施,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采取措施排除妨害。

禁止在学校周边二百米范围内开办互联网服务营业场所、营业性歌舞厅、营业性电子游戏场所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已经开办的,应当限期关闭或者迁移。禁止无合法证照的流动摊贩在学校门口经营。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定期组织教育、公安、消防、卫生、建设等部门,对学校进行安全检查,及时维修改造学校安全设施,督促学校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制定地震、火灾、气象灾害、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每学年组织学生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安全防范能力。

在校学生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与学校通过协商、调解或者诉讼的方式妥善处理,不得干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第二十八条 学校不得违反国家和本省规定向学生收取择校费等费用。学校和教师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不得组织学生参加商业性活动。

第二十九条 学校和教师不得以任何名义占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组织学生上课或者集体补课、参加各类学科辅导等活动。

第三十条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应当具有中级以上教师职务,五年以上教育教学工作经历。校长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聘任,任职期间应当公开校务,接受监督。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第三十一条 学校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学生管理制度。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应当批评教育或者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但不得责令学生转学、退学或者开除学生。

第四章 教师

第三十二条 教师应当具有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

第三十三条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教师应当按时完成教育教学计划,不得擅自停课或者改变教育教学计划,不得组织学生接受课外有偿辅导。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保障教师的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学校所在县(市、区)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并实行统一的绩效工资项目、标准、资金来源和发放办法。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对教职工编制按照总量控制、城乡统筹、结构调整、有增有减的原则,实行动态管理,根据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每三年核定一次教师、教学辅助和生活管理人员编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核定的编制足额配备各学科教师。教师编制不得挤占、挪用、截留。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规定配备寄宿制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班)的教学辅助和生活管理人员。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本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需要,按照德才兼备和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公开选聘教师。

第三十七条 新聘任教师应当接受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上岗培训,未经培训或者培训不合格者,不能上岗;在岗教师经培训仍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应当安排其转岗或者解聘。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教师流动和校长定期交流机制。

教师在晋升中级职务前应当在农村学校任教一年以上。

第三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周转用房建设。学校应当加强教师周转用房的管理,不得占用。

第五章 教育教学

第四十条 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四十一条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严格执行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不得随意增加或者减少教学时间。

学校和教师应当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学校应当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民族地区学校可采用当地民族语言文字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双语教学。

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科学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发挥示范性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的引导作用,推进实施素质教育。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得将学生考试成绩、升学率作为考核评价学校和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单一标准。

第四十三条 学校应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进行爱国主义、社会公德、传统美德、民主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人格。

学校应当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文艺、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其他适合青少年活动的场所,参加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公益活动。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学生免费开放。

第四十四条 学校应当开展音乐、美术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和鉴赏能力。

学校应当加强体育教学工作,保证学生的体育课时和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使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质健康标准。

第四十五条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教科书选用的监督管理。义务教育学校的教科书应当在国家和省教育行政部门审定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中选定。未经审定的教科书,不得选用。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强迫学校、教师、学生购买教学辅导材料。

学校和教师不得以任何形式组织学生统一征订教学辅导材料。

第六章 经费保障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并按照教职工编制标准、工资标准和学校建设标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等,及时足额拨付。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第四十七条 省人民政府统筹落实全省义务教育经费,根据各地财力状况,确定省、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分担义务教育经费的项目和比例。

第四十八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规范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支持和引导各级人民政府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上级人民政府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资金按照规定用于义务教育,并不得减少本级人民政府应当承担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

第四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规定比例计提的教育资金,应当用于学校建设。

第五十条 县级人民政府编制预算,除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外,应当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

特殊教育学校(班)、随班就读残疾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当高于普通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的五倍。

第五十一条教育费附加由税务机关依法足额征收,主要用于实施义务教育,不得因教育费附加纳入预算专项资金管理而抵顶教育事业费拨款。

地方教育费附加实行专项资金管理,用于改善中小学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不得用于职工福利和发放奖金。

第五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拨付的义务教育经费和专项资金,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截留、挪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审计监督和定期公告制度。

第五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义务教育经费预算执行情况,接受监督。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违反本条例规定减少应当承担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五条 教育行政等有关部门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新建、扩建居民区未按规定设置学校或者未预留学校用地的;

(二)拖欠、克扣、挪用教师工资的;

(三)将学校分为或者变相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

(四)强迫学校、教师、学生订购教学辅导材料的。

第五十六条 学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对违法收取的财物,责令退回:

(一)举行或者变相举行入学选拔考试、考核、测试,将各种竞赛成绩和各类考级证书等作为入学条件和编班依据的;

(二)责令、规劝学生转学、退学或者开除学生的;

(三)拒转、拒收因户籍变更需要转学学生的;

(四)动员、组织学生参加收费性补习班、辅导班的;

(五)组织学生参加商业性活动的;

(六)分设或者变相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

(七)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的。

第五十七条 教师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学校责令改正;对违法收取的财物,责令退还:

(一)擅自停课的;

(二)组织学生接受课外有偿辅导的;

(三)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教学辅导材料的。

第五十八条 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依照本条例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正。

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八章 附则

第六十条 民办学校实施义务教育的,依照民办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民办教育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本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六十一条 本条例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1990年9月3日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1997年5月28日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第一次修正,2002年3月30日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第二次修订的《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同时废止。

五、重大交通事故社会救助条例

<> 重大交通事故社会救助条例

重大交通事故社会救助条例

交通事故是每个社会都无法避免的现象,而重大交通事故更是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为了保护交通事故受害者的权益,中国国家颁布了《重大交通事故社会救助条例》。

一、背景和目的

重大交通事故指的是造成人员死亡、伤残或者引起的财产损失达到一定金额的交通事故。这类事故往往给受害者和其家属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需要社会救助来协助他们渡过难关。

二、救助范围和标准

《重大交通事故社会救助条例》规定了救助的对象范围和救助标准。救助对象包括交通事故受害者及其家属,救助内容包括医疗救助、经济救助等。

三、救助程序

按照《重大交通事故社会救助条例》,救助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申请救助:受害者或其家属需要向相关的政府部门提交救助申请。
  2. 审核评估:政府部门会对申请进行审核评估,确定是否符合救助条件。
  3. 救助决定:根据审核评估结果,政府部门会做出救助决定,并告知申请人。
  4. 救助实施:根据救助决定,政府部门会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救助。
  5. 监督和评估:救助过程中会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救助措施的有效性。

四、救助机构和责任

根据《重大交通事故社会救助条例》,救助工作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包括公安机关、卫生健康部门、社会保障部门等。这些机构应当严格按照救助标准和程序进行工作,确保救助工作的公平和公正。

五、救助保障措施

为了更好地保障救助工作的顺利进行,《重大交通事故社会救助条例》还规定了一系列保障措施:

  • 建立健全救助工作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
  • 加强对救助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 完善救助资金的筹集和管理制度。
  • 建立健全救助信息公开制度,提高救助工作的透明度。
  • 加强对救助工作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救助工作的效果。

六、其他相关法规

为了进一步完善交通事故救助制度,《重大交通事故社会救助条例》还与其他相关的法规进行了衔接,包括《道路交通安全法》、《保险法》等。

七、总结

重大交通事故社会救助条例的颁布对于保护交通事故受害者的权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希望在这个新的法规下,能够更好地保护交通事故受害者和其家属的权益,减少交通事故带来的损失。

六、甘肃省社会救助条例?

第一条 为了加强社会救助,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国务院《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以及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等工作,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社会救助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

社会救助制度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社会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社会救助工作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社会救助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建立社会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完善社会救助资金、物资保障机制,将社会救助资金和社会救助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七、甘肃省铁路保护条例?

甘肃省铁路安全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了加强铁路安全管理,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和畅通,保护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国家铁路、地方铁路、专用铁路和铁路专用线的建设安全、线路安全管理及相关活动,适用本规定。

  法律法规对铁路安全管理活动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铁路监督管理部门负责铁路安全的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依法查处危害铁路运输安全的行为,定期开展铁路沿线安全综合治理。

  铁路运输企业应当履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保障资金投入机制,接受铁路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 铁路沿线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铁路安全管理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建立健全铁路安全管控长效机制和铁路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本行政区域内铁路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铁路沿线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交通运输、公安、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水利、教育、生态环境等有关部门和各级护路联防组织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保障铁路安全教育,落实护路联防责任,做好保障铁路安全的有关工作,防范和制止危害铁路安全的行为。

  第五条 铁路安全管理建立护路联防责任制度。各级铁路护路联防组织应当逐级签订护路联防责任书,划定责任区域、明确责任人,加强对铁路沿线单位和个人有关铁路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预防危及铁路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行为发生。

  第六条 铁路建设施工完成后,施工便道和临时建设用地,应当及时恢复原状。保留的施工便道,建设单位应当在与铁路并行地段按照相关规定设置防护设施。

  第七条 铁路线路两侧应当设立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的划定和公告按照《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执行。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铁路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对未划定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的既有铁路,及时依法划定并公告。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布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划定公告后,铁路建设单位或者铁路运输企业应当在安全保护区边界设置标桩。

  铁路沿线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协助铁路运输企业在存在安全隐患的铁路沿线区域设置围墙、栅栏、防护桩等防护设施。

  铁路道口所在地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加强警示标志、铁路道口路段标线的设置和维护。

  第九条 在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内从事下列活动、在铁路隧道口上方从事施工作业的,应当征得铁路运输企业同意并签订安全协议:

  (一)建造建筑物、构筑物;

  (二)从事取土、挖砂、挖沟、采空作业;

  (三)堆放、悬挂物品;

  (四)铺设、架设各类跨越、穿越铁路线路的管线、缆线、渡槽等设施。

  第十条 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范围内既有的建筑物、构筑物,各类管线、缆线、渡槽等设施,堆放、悬挂的物品等,其产权人或者管理人应当加强日常巡查维护,防止危及铁路安全。

  产权人或者管理人发现不能立即排除并且可能危及铁路安全的隐患,应当及时通报铁路运输企业,由铁路运输企业依法处理;铁路运输企业不能处理的,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协助处理。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自然资源、公安等有关部门依据《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对在铁路线路两侧从事采矿、采石或者爆破作业进行批准时,应当要求申请人提供与铁路运输企业协商一致的书面文件。

  第十二条 在铁路弯道内侧、平交道口和人行过道附近,不得修建妨碍行车瞭望的建筑物和种植妨碍行车瞭望的树木。修建妨碍行车瞭望的建筑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种植妨碍行车瞭望的树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有关单位或者个人限期迁移或者修剪。

  第十三条 在铁路线路两侧新建杆塔、烟囱等设施或者种植树木的,产权人或者管理人应当确保设施或者树木倒伏后不会侵入铁路线路防护栅栏范围内。

  铁路线路两侧既有的杆塔、烟囱等设施或者树木,倒伏后可能侵入防护栅栏范围内的,产权人或者管理人应当采取避免倒伏的安全防护措施。未及时排除安全隐患造成损失的,由产权人或者管理人依法给予赔偿。

  第十四条 铁路沿线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铁路线路两侧五百米范围内的废品收购站、露天垃圾消纳点、堆放彩钢板等轻型材料的场所,采用轻型材料搭建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广告牌(匾)、灯箱以及农用薄膜、塑料大棚等的管理,防止大风天气下危及铁路运输安全。

  第十五条 行人、车辆穿越铁路线路或者驱赶牛羊等牲畜穿越铁路的,应当从行人过道、铁路道口、桥涵或者专用通道通过。

  第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占用铁路用地,未经铁路运输企业同意,不得在铁路桥下搭建影响铁路安全的建筑物、构筑物,设置停车场,开设商铺,堆放物品等。

  第十七条 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公安机关应当加强对跨越铁路线路的道路桥梁的监管,严禁超限超载车辆违法通行,依法处置损坏桥梁设施危及铁路运输安全的违法行为。

  第十八条 跨越铁路线路的道路桥梁,铁路建设单位或者铁路运输企业应当按照规定和协议移交相应的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维护。有关单位拒绝接收或者没有接收单位的,铁路运输企业或者铁路建设单位应当报告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协调处理。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与铁路监督管理机构、铁路运输企业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和运输安全生产协调机制,建立信息综合平台,实现铁路安全信息的交换与共享。

  各级铁路护路联防组织应当与铁路监督管理机构、铁路运输企业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对铁路监督管理机构查处铁路违法行为积极予以配合。

  第二十条 铁路监督管理机构、铁路运输企业应当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各级铁路护路联防组织按照各自职责协商开展铁路沿线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综合治理铁路沿线安全隐患,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交通运输、水利、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有关部门在监督检查工作中发现影响铁路安全的隐患,对职责范围内的,应当及时处理;对职责范围外的,应当及时通报铁路运输企业、铁路监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履行本规定的监督管理职责,造成铁路安全事故的;

  (二)接到影响铁路安全的举报后不及时处理,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二十三条 违反铁路安全管理的行为,法律法规等已有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自2018年8月1日起施行。

八、甘肃省社会信用条例?

主要内容

 

  《条例(草案)》共8章69条,聚焦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信用主体权益保护、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重点,进一步细化明确了基本原则、责任主体和基本制度规范。

 

  (一)关于社会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方面。《条例(草案)》第二章对社会信用信息的分类、采集、公开、共享、披露、开放、查询使用及安全管理等活动进行了规范,规定对公共信用信息实行目录制管理。

 

  (二)关于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方面。《条例(草案)》主要明确了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原则、分级分类管理、守信激励措施、一般失信惩戒措施、严重失信行为及惩戒措施、信用承诺制度、行业协会商会诚信自律等,规定对失信惩戒措施实行清单制管理。

 

  (三)关于信用主体权益保护方面。《条例(草案)》主要明确信用主体有权知晓与其相关的社会信用信息的归集、采集、共享等情况;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机构应当向信用主体提供不限次数的免费查询服务;信用主体认为社会信用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等情形或者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异议申请;信用主体主动纠正其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的,可以提出信用修复申请等。

 

  (四)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条例(草案)》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坚持守信践诺,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表率导向和示范引领作用;市场主体应当诚信守法,加强法治意识、契约精神、守约观念;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弘扬诚信文化,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环境;司法机关应当加强司法公信建设,提高司法公信力。

九、甘肃生育证管理条例?

省政府法制办公布《甘肃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正草案)》,面向社会公开征求修改意见和建议。《条例(修正草案)》提出,全面实施两孩政策后,对符合本条例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应当给予以下待遇:男女双方婚假为30天;女方除享受国家规定的产假外,增加产假60天;男方享受20天护理假;夫妻异地生活的,护理假为25天;职工在前款规定的产假、护理假期间,享受其在职在岗的工资、奖金、福利待遇。

十、甘肃省供用电条例?

供用电的条例

第一条为规范供电与用电行为,维护供电与用电秩序,保障供电企业和用户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电网规划与建设、电力设施保护、供电与用电活动,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供电与用电遵循安全、节约、计划的原则。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电网建设和电力设施保护的领导,设立电网建设以及电力设施保护协调机制,协调解决电网规划与建设、电力设施保护和供电与用电中的有关问题,维护本地区供用电正常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