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婚姻家庭 > 正文

从甄宓的情感看两汉时期的婚姻生活

婚姻家庭 2025-03-22 16:36

一、从甄宓的情感看两汉时期的婚姻生活

甄宓是西汉末年著名的女性人物,她的婚姻生活曲折动人,折射出了两汉时期普通百姓的婚姻状况。通过对甄宓的情感经历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婚姻制度和社会风尚。

甄宓的婚姻生活

甄宓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士族家庭,她的父亲甄阚是一名小吏。根据史料记载,甄宓在16岁时就嫁给了比她大10岁的张绣,这是一桩由家人安排的婚姻。张绣是一名军官,性格粗暴,常常打骂甄宓。甄宓过着非常痛苦的婚姻生活。

后来,甄宓结识了汉献帝刘协,两人产生了一段不伦的情感。甄宓最终成为了汉献帝的妃子,这也导致了她与丈夫张绣的离婚。这段婚外情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议论。

甄宓最终成为了汉献帝的皇后,但她的结局并不太好。汉献帝被曹操所俘,甄宓也被迫随之投奔曹操。曹操对甄宓并不信任,最终将她贬为庶人,甚至还遭到了曹操的侮辱。

两汉时期的婚姻制度

从甄宓的婚姻经历可以看出,两汉时期的婚姻制度存在诸多问题:

  • 婚姻多由家人安排,缺乏当事人的自主选择权。
  • 妇女地位低下,常常遭到丈夫的虐待和欺凌。
  • 婚外情普遍存在,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 离婚困难,即使遭受虐待,妇女也很难摆脱婚姻。

结语

通过对甄宓的婚姻生活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两汉时期普通百姓的婚姻状况。这个时期的婚姻制度存在诸多问题,给妇女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痛苦。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断完善婚姻制度,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感谢您阅读这篇文章,希望通过对甄宓婚姻生活的分析,您能够更好地了解两汉时期的婚姻状况,并对当代婚姻制度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二、两汉文学成就

两汉文学成就

两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流派

在两汉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学流派。其中,最著名的是乐府诗和骈文。

乐府诗是一种以音乐为伴奏的诗歌形式,它在两汉时期达到了巅峰。乐府诗以其优美的音乐和深刻的情感而闻名,成为了当时文人雅士的最爱。

骈文则是一种复杂而华丽的文体,以其独特的修辞手法和辞藻华丽而著称。许多知名的作家都擅长骈文,他们通过骈文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代表作品

两汉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诗经》、《楚辞》、《史记》等。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包含了大量的民歌和宗教歌曲。《诗经》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楚辞》是一部以楚国文化为背景的诗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而闻名于世。《楚辞》中的诗篇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爱情和命运的思考。

《史记》是一部以纪传体形式编写的中国古代史书,它记录了从夏朝到西汉末年的历史事件。《史记》以其严谨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成为了后世史学的重要参考。

影响和意义

两汉时期的文学成就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汉时期的文学流派和作品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启示。

同时,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人民的思想。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两汉时期的历史和文化。

总而言之,两汉时期的文学成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还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两汉时代的诗歌种类

两汉时代的诗歌种类

两汉时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众多优秀的诗人涌现出来,诗歌也经历了丰富多样的发展。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两汉时代的诗歌种类,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汉赋

汉赋是两汉时期最具特色的一种诗歌形式,也是当时最受重视的文学流派之一。汉赋的主要特点是既有叙事成分,又有抒情成分。它既能通过富有节奏感的句子叙述故事情节,又能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思想。

汉赋的发展可以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阶段。西汉时期,以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贾谊的《过秦论》为代表,汉赋形式逐渐成熟,成为当时文坛的瑰宝。东汉时期,以班固的《赋十篇》为代表,汉赋达到了巅峰,成为了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

乐府诗

乐府诗是两汉时期出现的一种以音乐伴奏而演唱的诗歌形式。乐府诗通常是由官府组织编纂,选取具有群众基础的诗歌进行曲调的改编,然后配以乐器演唱。

乐府诗的内容主题广泛,有叙事、抒情、咏怀等多种形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等。

五言绝句

五言绝句是两汉时代最为流行的一种诗歌形式,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五言绝句以四句为一组,每句五个字,共计二十字。它的特点是简洁明快,意境深远。

五言绝句的创作自由度较高,既可以做到抒发个人感情,又可以表达对社会时事的思考。著名的五言绝句诗人有杜甫、李白等。

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是两汉时代的另一种重要诗歌形式,与五言绝句相比,它的句子更长,每句七个字,共计二十八字。由于句子长度的增加,七言绝句的表现力和篇幅也相应增强。

七言绝句在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方面更加细腻,能够展现出更为宏大的意境。代表作家有杜牧、王之涣等。

祭文

祭文是两汉时代流行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诗歌,它是为祭祀仪式编写的文辞。祭文通常由相关官员或文人撰写,起到颂扬神灵、祝福丰收等功效。

祭文在形式上比较庄重肃穆,内容上通常用琼玖之辞,以极高的礼仪规范来表达对神祇的崇敬之情。同时,祭文也要求用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的诗句来展现其文学价值。

结语

两汉时代的诗歌种类繁多,形式特点各异。每一种诗歌形式都代表了当时文化的风貌和诗人的才华。这些诗歌作品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遗产,也是我们今天了解古代文学的重要窗口。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让大家对两汉时代的诗歌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通过阅读这些经典之作,能够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四、两汉作品?

1、百城归北丽,两汉久惭雄。——出自唐·法轮《观大驾出叙事寄怀》

2、东周既削弱,两汉更沦没。——出自唐·高适《同观陈十六史兴碑》

3、两汉神仙宅,千年道德乡。——出自郭印《游酆都观二首》

4、两汉四百载,分为魏蜀吴。——出自杨简《历代诗·三国》

5、两汉仅自支,崔蔡已衰暮。——出自李流谦《和林夫读老泉先生上欧阳公书韵》

五、两汉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这些乐章、歌辞后来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今存两汉乐府中的民歌仅四十多首,它们多出自于下层人民群众之口,反映了当时某些社会矛盾,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同时,其风格直朴率真,不事雕琢,颇具独特的审美意趣。

六、两汉都城?

汉朝都城在长安、洛阳、许昌,汉朝都城位于现在的西北地区。

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又称前汉;后世史学家不承认新朝和玄汉合法性,所以一般将其合并到汉朝历史里。

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又称后汉,史称东汉 ;西汉与东汉合称两汉,即为汉朝。后代的三国时期汉昭烈帝刘备建立蜀汉,自称季汉,又称西蜀。

七、两汉时期对比?

  首先西汉的天下是打出来的,且名传后世的军事天才非常多,给人一种很能打的感觉。西汉打过的名传后世的战争,大家都耳熟能详,无论是和楚霸王打仗,还是和匈奴人打仗,都留下了一曲又一曲的荡气回肠的战争史诗。这期间涌现出来的人才,个个都是国士级别的,前期的韩信陈平张良等人放今天个个都是国宝,后期的卫霍等人也是不落人后。当今社会再评价古代的王朝强不强大的时候往往只喜欢看他的军事能力,而西汉总是能战胜一个又一个的强敌,所以就给了大家一种它所向无前无比强大的感觉。

  第二个原因是西汉硬碰硬打败了当时无比强大的匈奴,并且让匈奴从此分裂成两部分,也就是南匈奴和北匈奴。后来虽然东汉也和匈奴打过一仗,而且还灭掉了北匈奴,但他们也是在南匈奴的帮助下,才完成了这一壮举,论起难度也就是个困难模式,而西汉当时面临的局面则是地狱模式,两相比较,人们难免觉得西汉比东汉更强。

  第三个原因则是西汉的君主堪称个个都是明君,基本就没出过昏君,能让人耳熟能详的君主就更是多了。像高祖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等等放在整个历史上,都属于比较有作为哪种类型的。而东汉出名的君主笔者算了一下,总共就三个,分别是开国之君光武帝和后来的汉明帝,汉章帝。因此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西汉的君主团体都能秒杀东汉。

八、两汉巅峰时期?

汉朝最鼎盛的时期是汉武盛世。

汉武盛世时期,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等方面,在这一时期都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汉武帝身为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的时代所产生的政治思想与规划,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汉武帝时代,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开启了中国文明富强的序幕。汉武帝时代的政治体制、经济形式和文化格局,对后世留下相当重要的历史影响。

扩展资料:

西元前141年,16岁的汉景帝子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汉武帝在位54年,将中国历史带领到新的阶段。按照班固在《汉书‧武帝纪》赞语中的说法,汉武帝“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他的功业,其实是当时“海内”“俊茂”们共同创造的成果。

汉武帝即位之初,一方面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状况也相当好,另一方面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潜在威胁还不小。所以,他在继续推行景帝各项政策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在政治方面,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监察制度等。汉武帝还变古创制,包括收相权、设刺史、立平准均输等重大改革与创制,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政治制度。这种法制传统,成为此后二千年间中华帝国制度的基本范式。

九、两汉的权臣?

第一位:霍光

霍光是汉朝开国以来的第一位权臣,他是大司马霍去病的异母弟。当年汉武帝晚年,霍光因侍奉汉武帝二十多年,从未出过差错,因此得到了汉武帝的信任,让霍光做了辅政大臣。霍光在刚刚当上辅政大臣后,对汉昭帝非常忠心,开创了一段君臣和睦的佳话。

然而汉昭帝不争气,年纪轻轻就去世了,霍光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势,就立没有背景的刘贺为皇帝,没想到刘贺太荒唐了,于是霍光又废了刘贺,该立刘询为皇帝。可以说在汉昭帝死后,霍光的权利达到了顶峰,他虽然为西汉统治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交横跋扈的态度,也是一个十足的权臣形象。

第二位:王莽

王莽是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之侄,也是西汉外戚王氏家族重要的成员。刚开始王莽为人谦虚,礼贤下士,在朝中有很好的名声,很多有志之士都争相投奔他。西汉末年,由于社会矛盾空前激化,没有人能挽救这种情况,最后大家都把王莽看做能够挽救危局之人。

十、两汉成语典故?

1.汉朝的成语典故

1、倾国倾城汉朝中山李氏兄妹三人到京城长安发展,李延年进入皇宫乐府,他向汉武帝推荐他妹妹是绝世佳人,一见倾城,再顾倾国。

汉武帝十分高兴就召见李延年的妹妹并封她为夫人,汉武帝十分宠爱这个绝色夫人。2、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为民间对西汉建国功臣韩信一生的经典概括,有流言说萧何不是汉高祖的丞相。

“成也萧何”是指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是指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不论是成功还是败亡都是由于同一个人。

3、汗马功劳刘邦起兵反秦,萧何始终帮着他,筹谋划策,忠心耿耿,是刘邦最可靠的得力助手。秦亡以后,刘邦又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做了皇帝,萧何便担任相国。

刘邦认为论功劳应以萧何为第一,所以首先封他为“酂侯”(酂,县名,今湖北光化县),食邑八千户。但是其余功臣多不服,他们说:“我们拼死拼命,多的经过百余战,少的也打过几十仗,而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只会耍笔杆、发议论,根本没上过战场,封赏反在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刘邦问道:“你们知道打猎的事吗?”大家同声回答:“知道。”

再问道:“那么你们知道猎狗吗?”又是同声回答:“知道。”刘邦于是接着说:“打猎的时候,追杀野兽的是狗,而指示野兽的住处、去向,让狗去追杀的,却是人(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发踪指示者人也)。

你们只会追杀,不过是功狗而已,至于萧何,能发踪指示,他才是功人。而且你们多数是单身跟随我,有同族两三人一起入伍的就算难得了,可是萧何,他叫全家族的几十个男子都参加了我们的军队,跟着我一同出力。

他的大功劳是怎么也不能忘记的!”大家听了,便谁也不吭气了。4、衣锦还乡史记记载,楚霸王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定都关中,但项羽乡土观念很浓厚。

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后人便延伸出了‘锦衣夜行’,慢慢就有了衣锦当还乡的说法。刘邦的四面楚歌更动摇了项羽的军心。

将士痛哭。想当初,项羽为了攻秦而痛失了先破咸阳者为王的良机;再因为不忍心,错失在鸿门宴上杀刘邦的机会;后因火烧阿房宫后想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当时,有智者建议他在秦地建都称王。而项羽面对秦宫破残,又思欲东归,还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此话一针见血的道出了项羽衣锦还乡,荣祖耀宗的观念。俗话说得好:好男儿志在四方。

项羽虽然具备中国古人的传统思想,但他又胸怀称帝的大志,在他8年的浴血奋战中,始终是个孤独的悲剧英雄。项羽一方面想当帝王,一方面也想当人人羡慕的大英雄。

并一心想在江东父老乡亲的面前扬名显威。这些都成了他难成帝业的拦路虎。

5、夜郎自大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

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2.西汉的著名人物及其故事和成语故事有哪些

1、昭君出塞公元前3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

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

2、鸿门宴鸿门宴,指在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及刘邦。这次宴会在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皆发生重要影响,被认为是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的原因。

后人也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3、倾国倾城汉朝中山李氏兄妹三人到京城长安发展,李延年进入皇宫乐府,他向汉武帝推荐他妹妹是绝世佳人,一见倾城,再顾倾国。

汉武帝十分高兴就召见李延年的妹妹并封她为夫人,汉武帝十分宠爱这个绝色夫人。4、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为民间对西汉建国功臣韩信一生的经典概括,有流言说萧何不是汉高祖的丞相。

“成也萧何”是指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是指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不论是成功还是败亡都是由于同一个人。

西汉的经济政策1、西汉时期,牛耕和铁器的使用已逐步推广。铁农具的传播更为迅速,在中国各地都有出土的西汉的铲、锄、镰、铧等铁制农具出土。

2、手工业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3、纺织业和瓷器制作发达。

4、对外贸易十分发达,通过丝绸之路西汉甚至与大夏、印度、阿尔沙克王朝、罗马帝国等国家有间接的贸易关系。5、水利事业很发达。

如龙首渠、六辅渠。6、西汉的采铜和铜器手工业也很发达。

7、盐铁官营,均输平准。

3.秦汉时期的成语典故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经萧何举荐被刘邦任为大将军,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楚王。

晚年的刘邦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旁落他人,为了刘姓政权的长治久安,必须铲除隐患。他认为在诸位将领中,功劳最大、才能最强、威望最高的功臣,就是最危险的敌人。

因此,韩信首当其冲。可是,除掉韩信谈何容易!刘邦明白就是自己出马也未必能取胜,其他诸将更不是韩信的对手。

刘邦先是用计生擒了韩信。此时的韩信才明白过来,感叹地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刘邦将韩信押回京城后,念其功高且又无罪证,又赦免了韩信,改封淮阴侯。

削去了王位的韩信,心想自己为兴建汉室出生入死,最后落得个如此下场,既然你刘邦无情,休怪我韩信无义。韩信私下与被任命为赵国相的陈稀相约,陈稀在北方举事,韩信在长安响应。

公元前215年(汉高祖十年),陈稀果然举兵反叛。刘邦亲自带兵平叛,长安空虚。

韩信准备在长安举事,不幸走漏了消息,有人向吕后告发韩信准备谋反。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

最后,由萧何出面,假称北方传回捷报:叛军已败,陈稀已死,邀请韩信进宫向吕后贺喜。韩信哪里想到极力举荐自己而且一向过从甚密的萧何会是杀害自己的主谋。

结果韩信刚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上,捆绑起来。吕后将这一代名将带至长乐宫钟室,残忍地杀害了。

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后来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

不过韩信等一类将领,自以为立有战功,应当割地称王,但从人民要求统一的观点看来,不消灭这些割据者,即使希望战祸暂停也是不可能的。萧何协助刘邦臣,削除异己,客观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因为人民迫切需要休养生息。

这是汉高祖刘邦政治上的大成功,也是萧何辅佐刘邦做出的杰出贡献。 韩信的成功是由于萧何的大力推荐,韩信的败亡,也是萧何出的计谋。

所以民间就由这个故事概括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句俚语。宋人洪迈的《容斋续笔》记录下这句话,并简单探讨了它的成因。

4.西汉的著名人物及其故事 和这个朝代的成语故事

王昭君 汉宣帝时匈奴贵族争夺权力,势渐衰落,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

其中呼韩邪单于,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zhi)单于打败。呼韩邪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朝见汉宣帝。

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

他要求汉宣帝帮助他回去。汉宣帝答应了,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名骑兵护送他到了漠南。

这时候,匈奴正缺少粮食,汉朝还送去三万四千斛粮食。 呼韩邪单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汉朝和好。

西域各国听到匈奴和汉朝和好了,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汉宣帝死了后,他的儿子刘 (音shi)即位,就是汉元帝。

匈奴的郅支单于侵犯西域各国,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汉朝派兵打到康居,杀郅支单于。

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稳定了。西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要求和亲。

元帝许。汉朝和匈奴和亲,都得挑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

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给他,他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谁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了皇宫,就像鸟儿被关进笼里一样,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

但是听说要离开本国到匈奴去,却又不乐意。有个宫女叫王嫱(音qiang),号昭君,长得美丽,有见识。

自愿到匈奴去和亲。元帝逐择日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

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昭君又美丽又大方,使汉宫为之生色。 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

他再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模样虽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可爱。

原来宫女进宫后,一般都是见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听候挑选。有个画工名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点礼物给他,他就画得美一点。

王昭君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杀了。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她骑着马,冒着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

封「宁胡阏氏」,希望她能为匈奴带来安宁和平,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

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难能可贵的是,当呼韩邪单于去世后,她又「从胡俗」,再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大阏氏的长子,虽然这和中原的伦理观念相抵触,但她从大局出发,珍惜汉与匈奴的友谊。

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书没有记载 卓文君 卓文君生在汉代这种大而化之的年代,又生在一个四川临邛巨贾之家,金山银山地养着。

她长得眉如远山,面若芙蓉,通晓琴棋书画,十七岁出嫁,半年后便因丈夫去世返回娘家。这时候,一个贫穷的小子做客卓家,用那把著名的“绿绮琴”弹唱那首著名的《凤求凰》,把这个十七岁的小寡妇内心撩拨起来,半夜三更就夜奔他去了,第二天索性双双跑到这个穷小子的成都老家。

当然,我们都知道这个穷小子就是西汉有名的才子司马相如。可是那时的卓文君还不知道啊,她只顾得上收拾司马相如那个家徒四壁的烂摊子了。

司马相如豪情不减地典衣沽酒,今朝有酒今朝醉;卓文君也荆钗布裙,风风火火开始新生活。几个月后,他们干脆卖掉车马,回到临邛开了一间小酒家,卓文君淡妆素抹,当垆沽酒,司马相如更是穿上犊盘鼻裤,与酒保佣人一起洗盘子,忙里忙外地跑堂。

卓文君是一个罕见的女人,居然不慕虚荣,司马相如也是一个罕见的文人,居然一点都不自卑一点都不羞愧。这对才子佳人开的小酒店远近闻名,门庭若市,逼得卓王孙不得不分给他们童仆百人,钱百万缗,并厚备妆奁,接纳了这位把生米已经煮成熟饭的女婿。

从此这对小夫妻又过上了整天饮酒作赋,鼓琴弹筝的悠闲生活。 这时,司马相如写下的《子虚赋》、《上林赋》,才华四溅,好大喜功的皇帝惊为天人,拜司马相如为郎官,后来又再拜为中郎将。

司马相如衣锦荣归,着实让岳父卓王孙风光了一把。 西汉窦太后 西汉时期汉文帝的皇后,汉景帝的母亲。

其出身贫寒,后被选入宫中,吕后将一些宫女分给诸侯王的时,窦氏被分给了汉文帝。与汉文帝育有一女二男,长子刘启即后来的汉景帝,最宠爱的是小儿子刘武。

窦太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