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婚姻家庭 > 正文

司马昭外貌?

婚姻家庭 2025-03-19 07:54

一、司马昭外貌?

司马懿外貌特征,鹰视狼步,目能自顾其背

意思是司马懿像鹰一样子犀利的眼睛,高度的聚精会神,同时有狼顾的异相,当其向前走路回顾时,身躯可以不转动,会像狼一样灵活地超过一百八十度地转头窥人两眼宽度大,同时他有比常人多回顾的习惯,时时提防人在背后暗算。这样的人时刻要提防,因为有狼子野心,最后还是反叛了曹魏政权,他和他的后代统一三国建立晋朝

二、司马昭之死?

司马昭于公元265年因病去世。

司马昭在父亲和哥哥的奠基下,将司马家族壮大成曹魏第一士族,其中的艰辛不可言喻。

司马昭付出了大量的心力,加上他早年的劳碌,古人又缺乏医疗技术,司马昭死的时候已经54岁,在古代算是高寿了。

三、司马昭后代?

西晋的奠基人是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而开国皇帝司马炎正是司马昭的嫡长子。那么,司马昭到底有几个子女?他们都取得过哪些成就?最终的结局如何?

晋武帝司马炎字安世,是司马昭的嫡长子,生母为王元姬,在魏朝官至中抚军。魏元帝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猝死,司马炎承袭晋王之位,同年废魏建晋,是为晋武帝。晋武帝在位25年间,灭吴统一全国,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发展生产,又颁行户调式制度,使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

晋武帝晚年纵情声色、奢侈腐化,逐渐荒怠朝政。加之滥封诸王并授予兵权,过度裁减地方守卫力量,对异族大量内迁的现象无所作为,又择立白痴皇子司马衷为储君,为国家的内乱及至溃亡埋下种种祸根。公元290年,晋武帝驾崩,太子司马衷嗣位,次年“八王之乱”便爆发,15年后西晋便灭亡。

齐献王司马攸字大猷,是司马昭的嫡次子,生母为王元姬,过继给伯父司马师为嗣,在魏朝官至卫将军。西晋建立后,司马攸获封齐王,历任骠骑将军、侍中、太子太傅、司空、开府仪同三司、大司马等要职,在朝长期辅政,施政颇有建树。司马攸才能卓越,威望甚高,由于武帝灭吴后纵欲过度,身体状况恶化,所以朝臣都希望武帝驾崩后,由司马攸即位。

齐献王司马攸

然而佞臣荀顗、冯紞与司马攸平素不合,因担心司马攸登基后于己不利,于是拼命地在武帝面前挑唆是非,说服武帝驱赶司马攸离朝归国。司马攸愤恨发病,归国后不久即薨逝,享年三十六,谥号为献,时在太康三年(283年)。司马攸死后,世子司马冏袭爵。

城阳哀王司马兆字千秋,是司马昭的嫡三子,生母为王元姬。司马兆早夭,只活了十岁,但具体生卒年月不详。司马炎登基后,追封司马兆为城阳王,谥号为哀,并以皇子司马景度过继为其子嗣。司马景度死后,武帝再以皇五子司马宪为司马兆子嗣,而司马宪死后,再以皇六子司马祗入继,司马祗死后,继之以皇十三子司马遐,并改封为清河王。

辽东悼惠王司马定国,是司马昭的嫡四子,生母为王元姬。司马定国早夭,只活了三岁,但具体生卒年月不详。咸宁(275-280年)初年,晋武帝追封司马定国为辽东王,谥号为悼惠,并以皇侄司马蕤(司马攸长子)为其子嗣,并承袭王爵。

广汉殇王司马广德,是司马昭的嫡五子,生母为王元姬。司马广德早夭,只活了两岁,但具体生卒年月不详。咸宁(275-280年)初年,晋武帝追封司马广德为广汉王,谥号为殇,并以皇侄司马赞(司马攸第五子)为其子嗣,并承袭王爵。

乐安平王司马鉴字大明,是司马昭的庶子,次序、生母、生年情况均不详。司马鉴在魏朝获封临泗亭侯,在司马炎称帝后改封乐安王。司马鉴在晋朝官至安南将军,奉命代替清河王司马遐镇守许昌,因病未果行。晋惠帝元康七年(297年),司马鉴薨逝,世子司马籍代立。

燕王司马机字太玄,是司马昭的庶子,过继给叔祖父司马京(司马懿之弟)为嗣,次序、生母、生卒年情况均不详,在魏朝袭爵清惠亭侯。晋武帝登基当年,册立司马机为燕王。司马机在西晋历任步兵校尉、青州都督、镇东将军、假节等职,死后因为无子袭爵,侄儿司马冏上表以其子司马几为嗣。司马冏败死后,司马几被废黜燕王之位。

司马永祚亦是司马昭的庶子,次序、生母、生卒年情况均不详,但早夭是肯定的。除司马炎外,司马永祚是八兄弟唯一没有获封王爵之人,不知何故。

乐平王司马延祚字大思,司马昭的庶子,次序、生母、生卒年情况均不详,从名字上看,似乎跟司马永祚是双胞胎或亲兄弟。司马延祚自幼便身患不可治愈的重病,所以一直没有获得封号,直到晋武帝太康初年(280-289年),才被册封为乐平王,但不久便薨逝。司马延祚死后无子袭爵,武帝又没有为其立嗣,所以乐平王国被废。

京兆公主又称长广公主,是司马昭的长女,武帝司马炎的姐姐,生母为王元姬。京兆公主及笄后,嫁与广安公甄德(曹魏明元郭皇后堂弟)为续弦,武帝登基后被册封为公主。武帝驱逐弟弟司马攸回到封国时,朝臣一片反对之声,其中便包括甄德。公主应夫君的要求,多次入宫泣请武帝留下司马攸,反而激怒对方,甄德由此从近臣被迁为外朝官。京兆公主生卒年、谥号情况不明。

司马昭的发妻王元姬,为他生下五子一女

常山公主是司马昭的庶女,成年后嫁与名将王济为妻。常山公主双目失明且无子嗣,但为人性妒,夫妻间经常发生摩擦。武帝驱逐司马攸回到封国时,王济也跟随朝臣劝阻,并让公主入宫劝说武帝,同样惹恼对方。王济随即被贬为国子祭酒,数年后才官复原职。京兆公主的生母、生卒年、谥号情况均不明。

四、陈寿评价司马昭?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一个历史知名成语,每一部涉及权谋的电影电视,基本都能听到这个成语。

这个成语出自《汉晋春秋》,相传为魏国第四代皇帝,曹髦的临终遗恨和控诉。

同时,也将司马昭彻底打成反派,成为后世人们心中阴谋家、野心家、谋朝、篡位等等言行的代名词。

可是,这是真的吗?成语背后的故事究竟是怎么回事?历史远比我们想的要精彩。

失控的曹魏政权

自从曹操的儿子曹丕,从汉献帝手里拿下皇位,称帝之后,曹丕兢兢业业倒也干得不错,有明君的气象。

可是,曹丕干的时间不长,只有七年而已,220到226,时间太短。有很多东西估计没交代清楚,从他的儿子开始,魏国迅速走向失控的道路。

曹睿上台之后,喜欢大拆大建,到处修修补补,这些需要大量的金钱和劳动力,闹得老百姓没办法按时耕种,怨火连天,不得不派兵到处灭火。

下一位曹芳倒是不爱折腾民间,却喜欢怼臣子,用烙铁怼,尤其擅长弹弓打人,当时的高官没少挨石子儿。

两位魏国皇帝一位祸害,民间,一位得罪朝堂,刚好把整个魏国全得罪了。

第四位皇帝曹髦倒不坏,喜欢读书,爱好也还不错,颇有点中兴的想法,只是两位长辈折腾实在太厉害,想重整旗鼓哪里那么容易。

逐渐变坏的政权和司马一族的崛起,成为魏国末期最鲜明的特点,失控的曹魏政权被取代,实在是历史必然。

曹髦最后的倔强

公元260年,19岁的曹髦感觉不爽。

曹髦,前面说过,还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三国志》作者陈寿这么评价曹髦,他很有才华,有明君色彩,但太年轻气盛。

高贵公才慧夙成,好问尚辞,盖亦文帝之风流也;然轻躁忿肆,自蹈大祸

这样一个优秀的人,面对祖先留下的烂摊子,焦虑、不爽是很正常的。此时的朝廷,已经基本是司马一族的天下,就跟当初的曹操一家差不多。

作为曹操子孙,曹髦当然明白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剧情会怎样。

所以,曹髦破釜沉舟,公元260年,他召集手下亲信加宫中服务人员,合计三百余人,攻打司马昭府邸。结果皇宫都还没出,就被太子舍人成济所害。

被害之前,曹髦说出那句著名遗,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充满心酸,充满委屈,着实不应该由一个未满20岁的年轻人承受。

所以怎么说呢?曹髦并非司马昭主动所害,这一点需要点明。

曹髦太倔强。

其实最差的结果,无非就是曹操和曹丕干的事,这样政权更迭才会名正言顺,可为啥没人骂曹操之心呢?

毕竟,曹操博了一个“枭雄”的名声,等到司马昭,那就是司马昭之心,太双标!

司马昭的心,不在司马昭,而在时局

魏国历经两位不靠谱的皇帝后,军权旁落,世家子弟享乐主义横行,所谓上行下效就是这个道理,这样二十多年的局面,病得很重,不是曹髦上任区区几年就能改观的,再加上蜀国、东吴还在呢!谁都想趁机咬一口魏国。

曹家这条船眼见就要沉,大家要跳船并无过错。

当年,司马昭的老爹司马懿任丞相,只是太常王肃拥戴,到了司马昭接班的时候,已经是太尉、司徒联合拥戴,级别远比他老爹司马懿来得高。

这个级别的变化,也充分说明时局的变化,大家信心的变化。

就算司马昭不想做什么,那些想要跳船的人也不会允许,他们的荣华、富贵更需要魏国这颗大树来护佑,现在,曹家明显靠不住,司马昭便是最好的人选。

司马昭和司马一族是有能力的,这个能力跟曹操在时的曹家,差不多,甚至还要更强,毕竟地盘更大。

真要司马昭家族毫不作为,跟着历代曹魏小皇帝瞎胡闹,弄得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才叫正确?

那司马昭可能确实得不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评语,可是国泰民安不要啦?这里面孰轻孰重?

奇怪的是,历史上借着这句成语,死命对司马昭这种大权独揽,试图篡位的行为予以批判,却对当时的局势,历史的演变,司马昭的好事和历史贡献视若无睹。

如果司马昭真的没能力,他是凭啥覆灭蜀国,他儿子司马炎又哪来的实力去一统中国?

乱世的百姓实在凄苦,有这样一位能人,结束那个混乱的时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啊。

历史评价是看一个人的政策、功绩,而不是靠一个所谓成语,来界定的。

司马昭之心与路人皆知的弑君说,不能划等号。

五、司马昭墓在哪?

邙山,地势起伏平缓,高敞而空旷,中间高而四周低,黄土土层深厚,黏结性好,坚固致密,渗水率低,周围河流潺潺,是理想的营茔之所。历代达官贵人以能在此安葬为荣。邙山古墓葬有数十万之多,号称“无卧牛之地”,其分布之密、数量之多、延续年代之久,堪称中国之最。这其中的陵墓群又是全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之一,是中国帝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2年5月,国家文物局批准“洛阳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项目立项。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承担了此项任务,该文物队队长史家珍说,经过文物工作人员五年的艰苦工作,已初步确定“洛阳邙山陵墓群”埋葬着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六代共计24座帝王的陵墓及其陪葬墓群。

史家珍说,陵墓群包括东周时期的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东汉帝陵分别是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灵帝文陵;曹魏帝陵为文帝首阳陵;西晋帝陵分别是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阳陵、武帝峻阳陵、惠帝太阳陵;北魏帝陵分别是孝文帝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静陵;后唐帝陵为明宗徽陵。

六、司马昭的诗?

罗贯中写的关于司马昭的诗,假意投身强哭尸,公然弑主待推谁?

欲诛成济瞒天下,天下人人已尽知。

司马昭当年命贾充,弑君南阙赭袍红。却将成济夷三族,欲使军民耳尽聋!

司马氏当魏室未衰,乘机窃权,废一帝、弑一帝而夺其位,比之于操,其功罪不可同日语矣!

七、司马昭的简介?

司马昭

即晋文帝,晋武帝司马炎之父。字子上,河内温人(今河南温县)。司马懿次子。昭随父抗蜀,多有军识。景初二年,封新城乡侯。正始初,迁洛阳典农中郎将。曹髦时,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阴谋代魏。甘露五年,杀魏帝曹髦,另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分兵谴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伐蜀,灭之。自称晋公。后加晋王。咸熙二年,薨。昭死数月,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个人资料

字子上

终属魏

籍贯[司州]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

容貌暂无相关记载

官至大将军晋王追尊文帝庙号太祖

生卒211—265(55岁)

家族资料

父亲司马懿

母亲未知

配偶未知

子女未知

兄弟姐妹司马师司马亮司马伦司马干司马骏司马氏司马伷

相关人物司马懿姜维钟会曹睿陈泰曹髦曹奂司马炎贾充

曾效力过的势力魏

八、司马昭的成长?

东汉分裂成三国造成民族危机严重,百姓生活困苦,人民都在盼望结束乱世恢复统一,在三国末期承担统一使命的是司马昭,他是习凿齿评价的天下谁能敌,是当时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司马昭成长的经历坎坷,他长期在父亲身边参加战争实践,到三十岁父亲任曹芳辅政大臣时首任典农中郎将,他兴利除弊让百姓欢欣拥护,是得民心的官吏。

在曹爽伐蜀时任将军,和先锋郭淮随夏侯玄部行动,他深入最远到达靠近汉中心脏南郑不远的兴势,也是最早发现费祎要截断魏军退路向夏侯玄建议退兵,但夏侯玄直到司马懿也来信提醒防备后路被截,才重视司马昭的意见,向曹爽请示。

郭淮当机立断撤军,司马昭断后用空营疑兵计退敌,全军争险突围,这次战役是司马昭首次独当一面,有功劳表现了杰出才能,但战后他竟被任命为议郎,可见曹爽集团的腐朽落后。

司马昭在乱党平定后担任安西将军,再次立功协助打退姜维二伐,在这时起承担保卫北方统一成果,推动统一中国的历史使命就由司马昭等新一代将领承担了。

司马昭平定羌族叛乱,征服灵州时他开始担负保卫民族利益,他北征沙漠,阻挡了几十万鲜卑骑兵南下,这对当时在中原仅有几百万的汉民族是巨大功绩,所以连邓艾、王基、李胤、贾充、张华、刘寔、石苞、魏舒、山涛、州泰等众多寒素人才都竭力效忠他。

在傅嘏和钟会等支持下,司马昭担任辅政大将军,进一步增强司马氏集团,郑冲、王祥、高柔、卢毓、胡遵、荀顗、何曾等老臣受尊敬,羊祜、杜预、胡奋、李憙、钟毓、王戎、陈骞、裴秀、卫瓘、唐彬等士族的后起之秀都被司马昭提拔任用,都让司马氏集团实力日益增强成为统一的领导力量。

司马昭在用人方面能做到知人善任,任贤使能,也善于笼络招降人才,仅在淮南决战中,司马昭就收降了庞会、文鸯、文虎、唐咨、蒋班、焦彝、王祚、徐韶、孙曼、孙弥、路藩、全端、全择、全静、全仪、全祎共十六员将,一次战役收降这么多将领是非常罕见的。

司马昭在这次战役中还能释放大批战俘,让江南百姓感恩,让淮南百姓愧服,所以习凿齿评价他能用德攻战,是天下谁能敌的统帅。

司马昭抓住战机平定西南,让羊祜都非常崇拜,评价司马昭是顺天应时,让百姓欢欣,让天下休养生息。司马昭竟招抚北方八百万各民族,超过中原总人口,也促进了民族团结。

九、刘禅司马昭关系?

刘禅是刘备的儿子,蜀汉政权的最后一个皇帝。当政的前期主要政权归于诸葛亮,一切都听军事的。诸葛亮去世后,主要政权归于蒋琬费伟等人。姜维继续派兵北伐。司马昭是曹魏后期的实际控制人。刘禅和司马昭没有太多的关系,只是两个政权当时的领导者。

十、司马昭之死原文?

司马昭怎么死的?

 

  《晋书》寥寥数语:咸熙二年秋八月辛卯,帝崩于露寝,时年五十五。《三国演义》写的比较详细:有个身穿黄衣的白胡子老头在闹市喧嚷,该改朝换代了,司马昭应该立王后太子了,说完不见了。司马昭听了心中暗喜,回到宫中,正欲饮食,忽中风不语。次日病危,太尉王祥、司徒何曾、司马荀顗及诸大臣入宫问安。昭不能言,以手指太子司马炎而死。

司马昭死得蹊跷。照说司马昭一向身体倍棒吃嘛嘛香,五十五岁的年龄也不大,正是意气风发之时,怎么会突然中风不能说话,第二天就死掉了呢。临死为啥手指司马炎?有人说,这是托孤之意,让诸臣辅佐司马炎继承大统。其实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他是被司马炎下毒害死的。

司马懿晚年垂死一搏干掉曹爽之后,已经有了取曹魏而代之的野心,但是自己日暮途远,朝中忠于曹魏的异己者还很多,外有吴蜀掣肘,因此在他有生之年完不成篡魏大业,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

其实司马师比司马昭能耐大多了,文韬武略都是佼佼者,只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没有子嗣,临终把篡魏大业托付给司马昭。司马昭为了表示对兄长的尊重,就把次子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成为司马师的儿子,屡屡扬言,我的位子就是我哥给的,我死之后,我要把王位(司马昭是晋王)传给我哥的儿子。司马攸性情温和,恭俭孝悌,深得司马昭宠爱。

有人劝司马昭篡魏,司马昭说,如果魏朝气数已尽,吾愿为周文王。周文王长子伯邑考,次子姬发,也就是周武王。按照嫡长子继承原则,他应该把王位传给伯邑考才对。但是他却传给了姬发,派伯邑考进京当人质,最终被纣王杀死。因此司马昭这里有弄死司马炎的意思。

司马炎作为长子,理应成为世子,现在眼看要被弟弟抢了王位,而且小命不保,只好暗中串联一帮朝中大臣为他说话。山涛谏曰:“废长立幼,违礼不祥。”王祥(就是卧冰求鲤的孝子王祥)谏曰:“前代立少,多致乱国,愿殿下思之。”何曾也跟司马昭说,司马炎比司马攸更适合立为世子。第一,名字应天顺人。汉为土德,魏为木德,木克土,所以曹魏取代了刘汉。晋乃舜帝之后,为火德,要取代魏的天下,火克木。司马炎名字为炎,炎即火焰升腾之像,正应道统。第二,司马炎不是省油的灯。“长发委地,双臂过膝,聪明英武,胆量过人”,跟大耳贼刘备一样,都是潜龙之相,遇风云就要腾飞。如果司马攸当了皇帝,司马炎肯定不服,到时候难免一场血雨腥风,司马攸能不能干过司马炎还难说呢。为了晋室长远考虑,应该立司马炎。

司马昭也是血雨腥风一路闯关过来的,明白其中利害,权衡利弊,决定传位司马炎,不传司马攸。但是父子之间因此有了隔阂,司马昭晚年经常梦到被自己灭门的仇人前来复仇,神智混乱,对司马炎屡有斥责之言,司马炎怨惧交加,又听说司马昭有废立世子之意,最终图穷匕见,对司马昭痛下杀手。司马昭临终手指司马炎而不能言,恨然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