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婚姻家庭 > 正文

刘恒谈艺术表达

婚姻家庭 2025-03-11 07:04

一、刘恒谈艺术表达

艺术表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它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共鸣,传递思想和价值观。刘恒作为一位杰出的艺术家,对于艺术表达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研究。

艺术的力量

艺术无疑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够通过各种形式来展现美,表达情感,反映现实。刘恒认为,艺术拥有自身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能够超越语言障碍,直接触动人心。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延伸和展示,它可以以多种方式触动观众。无论是绘画、音乐、舞蹈还是戏剧,艺术作品都能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引起共鸣,勾起无尽的思考和感悟。

艺术的力量不仅在于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更在于其对人们情感的激发与启迪。刘恒认为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的传达媒介,通过艺术作品,艺术家能够向观众传递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思考。

艺术表达的多样性

艺术表达具有极大的多样性,不同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符号语言。刘恒坚信,每一种艺术形式都具备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能够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和思想。

绘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通过色彩、线条、形状等元素,能够表达出艺术家内心的想法和感受。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形式,通过声音和旋律的组合,能够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思绪。舞蹈则通过肢体的动作和舞姿,将情感直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戏剧则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剧情的呈现,引发观众对人性、社会问题等方面的思考。

不同的艺术形式能够以不同的方式触动观众的内心,激发出不同的情感和反思。艺术家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表达,将自己的创作灵感融入到作品中,让观众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刘恒的艺术表达之道

刘恒是一位拥有丰富艺术经验和独特创作风格的艺术家。他在艺术表达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研究。

刘恒认为,艺术表达不仅仅是艺术家自己的表达,更是一种对生活、对世界的思考和回应。艺术家通过自己的作品,传递出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希望能够引发观众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

刘恒的艺术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对自然和人类的热爱,他通过对色彩和形状的处理,将丰富多样的情感融入作品中。他追求着一种流动和谐的美感,给人以舒适和愉悦的感受。

刘恒的艺术作品也常常具有一种思想性和哲理性。他通过作品折射出对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思考,对人类存在的意义进行探索。刘恒希望通过艺术表达唤起观众对人性、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并在思考中寻找到答案和启发。

结语

艺术表达是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桥梁,是一种无声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刘恒认为,艺术表达具有强大的力量和深远的意义,它能够打开人们的心扉,引导思考和启发灵感。

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艺术作品,艺术表达都能够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艺术,感受艺术的魅力,以及艺术表达背后深刻的意义。

二、谈爱情谈婚姻不如挣钱

谈爱情谈婚姻不如挣钱

引言

在当今社会,谈论爱情和婚姻的话题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人们追求着浪漫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但有时忽略了经济实力的重要性。然而,挣钱并不仅仅是为了物质享受,它更是一种实现个人价值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手段。本文将探讨为什么谈论挣钱比谈论爱情和婚姻更为重要。

挣钱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

人们常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无论我们对爱情和婚姻有多么追求,没有经济实力,我们无法支撑起自己和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更难以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挣钱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让我们能够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挣钱为爱情和婚姻提供保障

爱情和婚姻需要建立在稳定的经济基础上。经济不稳定会给夫妻带来很大的压力和矛盾,甚至会使婚姻破裂。挣钱可以为夫妻提供一种经济上的保障,让他们能够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而拥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夫妻之间的关系也能更加平衡和和谐。

谋生的责任

每个人都有谋生的责任,包括男性和女性。男性和女性在经济上的平等地位是现代社会的追求,也是实现社会进步的基础。挣钱不仅仅是男性的责任,女性同样也应该为自己和家庭贡献经济力量。同时,有经济独立能力的女性更容易在家庭和社会中获得平等的地位和尊重。

经济实力带来的独立和自由

拥有经济实力会带来更多的独立和自由。通过挣钱,我们可以不再依赖他人的帮助,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这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独立,更是心理上的独立。我们不再为了经济而感到束缚和无助,而是能够自信地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

挣钱是实现幸福生活的途径

幸福生活是每个人的追求,而挣钱是实现幸福生活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于爱情和婚姻来说,经济的稳定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去追求幸福。同时,如果我们有经济实力,我们也能够更好地照顾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和生活质量。挣钱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结论

谈爱情谈婚姻固然重要,但不如谈挣钱更为重要。挣钱不仅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也为爱情和婚姻提供保障。同时,每个人都有谋生的责任,而挣钱能够带来经济独立和自由。拥有经济实力也是实现幸福生活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让我们珍视挣钱的重要性,努力追求经济独立,创造一个自主而幸福的人生。

三、谈爱情谈婚姻不如挣钱图片

谈爱情,谈婚姻,不如挣钱。这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观点,许多人认为经济独立才是实现幸福的关键。然而,婚姻和爱情对于人们的生活仍然是极其重要的因素之一。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爱情、婚姻和金钱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幸福的影响。

爱情与幸福

爱情是人生中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它能够给人带来无尽的快乐和满足感。无论是初恋的激情还是长期稳定的伴侣关系,爱情都能够给人带来无法替代的情感支持。一段良好的爱情关系可以带来安全感、信任感和归属感,这些都是人们在追求幸福时所需要的基本要素。

然而,爱情并不是唯一的幸福源泉。虽然它能够带来巨大的满足感,但它不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和困难。生活中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如事业、健康、家庭等,同样对人们的幸福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婚姻与幸福

婚姻是将爱情长期维系的一种形式,它对于人们的幸福和满意度有着深远的影响。一项研究表明,幸福的婚姻关系与个体的整体生活满意度存在密切关联。稳定的婚姻关系能够提供情感支持、社会支持和经济保障,进而增强个人的幸福感。

然而,婚姻并非所有人都能够得到满足和幸福。研究还发现,不幸福的婚姻关系与负面的心理健康结果相关。婚姻中的冲突、不和谐和不满意会对个人的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建立一个健康、平衡和相互支持的婚姻关系对于实现幸福至关重要。

金钱与幸福

金钱在当代社会被广泛认为是实现幸福的关键因素之一。事实上,金钱可以提供物质上的享受和满足,同时也使人们摆脱贫困和不安全感。然而,研究发现,金钱并非直接导致幸福感的因素。

虽然金钱可以为人们带来一定的生活满意度,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后,财富对于幸福感的贡献变得相对较小。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往往会导致追求无休止的欲望,而不是真正的幸福感。忽视了其他重要的生活领域,例如人际关系、个人成长和社交活动,很可能导致幸福感的下降。

爱情、婚姻与金钱的平衡

虽然爱情、婚姻和金钱各自对于幸福的影响有所不同,但它们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因素。实现幸福需要在这三个领域中寻求平衡。

首先,爱情与婚姻对于建立和维护幸福的家庭关系至关重要。充满爱意、理解和支持的伴侣关系能够给人带来安全感和幸福感。金钱只是一个工具,它可以提供物质保障,但无法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其次,金钱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一定的财务稳定可以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物质需求,并创造更多的机会和选择。然而,追求金钱不能成为唯一目标,应该注重平衡金钱和其他生活价值的关系。

最后,人们需要认识到幸福来自于多个方面的满足。除了爱情和金钱,个人的成长、家庭和社交关系等也是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追求幸福时,要综合考虑以上各个因素,并寻求平衡。

结论

谈论爱情、谈论婚姻不如挣钱的观点只是现代社会对金钱重要性的一种强调。尽管金钱在实现物质享受和生活满足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但它并不是幸福的唯一源泉。爱情和婚姻关系同样对于人们的幸福和满意度至关重要。

因此,在追求幸福时,我们应该寻求爱情、婚姻和金钱之间的平衡。建立健康、稳定的爱情关系,追求合理的物质财富,同时注重个人成长和社交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全面的幸福。

四、刘太阳婚姻现状?

未婚,刘太阳,她祖籍是内蒙的,她的五官非常精致立体,高挺的鼻梁,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皮肤白皙细腻,成就了她天使般的面孔!

五、刘炽的婚姻?

婚恋不幸唱情歌

许多人都认为,刘炽一定有个幸福的家庭,其实,刘炽的婚姻是很不幸的,他和妻子长期不和,这也没影响他的创作。他在创作中寻找自己的爱情,自己的欢乐。

“文革”中,政治迫害,加上这一“大逆不道的婚外恋”,两人分离后,都受尽了非人的折磨。刘炽百折不挠,坐在火山口上,扔然唱着情歌,他坚信自己的爱情一定会成功。

有人不理解,刘炽说“家家都在过日子,几家欢乐几家愁,只有屋里人知道,外面的人只能猜测。有些人在屋里痛苦,出外强装笑脸,这样的婚姻最折磨人。外国人比中国人长寿,有一点就是婚姻自由,观念新,中国人在不幸的婚姻中自己折磨自己,还不说,这是不道德的,也不利于身心健康。你了解了这些,就理解了我对婚姻的重新选折…

六、刘恒庙号?

刘恒(前203年-前157年),吴地人(今江苏苏州市)。刘邦之子,母亲薄姬。西汉第五位皇帝,前180年-前157年在位。

公元前196年刘邦立其为代王。汉太祖驾崩后,吕后临朝称制,汉惠帝英年早逝,诸吕掌握朝中大权。公元前180年,吕后死,大臣陈平、周勃等将吕氏一脉一网打尽,拥立刘恒为帝。公元前181年,用日食现象反省其过失,恳请臣民直言纳谏,采纳太傅贾谊上的《治安策》,削封国力量。公元前167年,下诏免除全军田地租税,减轻刑律,废肉刑。文帝在位的二十三年,对外采取和亲匈奴,睦邻四方的政策;对内奉行“黄老之术”,推行与民休息政策,对稳定汉初封建统治秩序,恢复生产、发展经济,起了重要作用,后世史家将其与景帝统治时期并称为“文景之治”。

后元七年(前157年)驾崩于未央宫,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后世省略“孝”字称“汉文帝”。葬于汉霸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白鹿原东北角)。汉太宗曾经亲自为母亲薄太后尝药,深具孝心,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七、刘恒父亲?

刘恒是汉文帝,刘恒的父亲是汉高祖刘邦

八、刘恒儿子?

汉文帝刘恒有四个儿子,分别是:汉景帝刘启(前188年-前141年3月9日)。西汉第六位皇帝(前157年—前141年在位),汉文帝刘恒嫡长子,母为孝文窦皇后窦氏(即窦太后)。

汉太宗后元七年(前157年)六月即位。在位期间继续推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政策,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恢复和发展。田租由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此后成为汉朝定制。为加强中央集权,采纳晁错建议实行削藩。汉景帝前三年(前154年)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其后又令诸侯王不得治民,损黜其官制,王国官吏由皇帝任免。后世史家将其和文帝统治时期合称文景之治。

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驾崩,时年四十八岁,谥号孝景皇帝,葬于汉阳陵。

刘武(?—公元前144年),男,汉族,西汉梁国诸侯王,汉文帝刘恒嫡次子,汉景帝刘启同母弟,母亲为窦太后。

公元前178年(汉文帝二年)受封代王;公元前176年(汉文帝四年)改封淮阳王;公元前168年(汉文帝十二年)梁怀王刘揖去世无嗣,刘武继嗣梁王。七国之乱时,刘武率兵抵御吴楚联军死守梁都睢阳(今河南商丘),拱卫了国都长安,功劳极大,后仗窦太后的宠爱和梁国地广兵强,欲继汉景帝之位,病死未果。谥号“孝王”,葬于芒砀山。

公元前144年(汉景帝中元六年)六月中旬,刘武得了热病,过了六天就死了。死后被谥为孝王。刘武自受封至去世,共为王三十五年,为梁王二十四年,死后梁国一分为五,为其五子封国。

刘参(?—前162年),西汉代孝王。汉太宗孝文皇帝刘恒的第三子,生母不详。汉文帝继位后,前178年封为太原王,两年后改封为代王。

刘参在位十七年,在前162年时薨逝,谥号孝,子共王刘登嗣。

刘揖(?—公元前169年)西汉宗室诸侯王。又名刘胜,汉文帝少子。

汉文帝前元一年(公元前179年),复置梁国,立为梁王,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

汉文帝前元十一年(公元前169年)坠马而死。

九、如何评价作家刘恒?

刘恒活跃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与同期的一些知名作家相比,他的名字并不响亮。刘恒作为一个作家被知晓,与其小说被搬上银幕并多次获奖有关。不过,刘恒在文学界的声誉还是相当高。林舟认为,刘恒称得上是“严格意义上的悲剧作家”。而阿成认为,刘恒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一流的编剧”;他还指出,“刘恒简直是一把锋利的剑。他将人与外部世界,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紧张关系表现得非常嚣张也颇为悲怆。说实话,现在像刘恒那样用骨头蘸着鲜血写作的人不多了”。

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把握世界的方式,其全部的核心便是以人为中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将文学称为人学;而文学对人的关注,其最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揭示。刘恒走出知青情怀后,其小说创作的中心意旨在于揭示人在困境中的生存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的生存景观已失去了理想光环,一切都变得卑微起来,人们在生存的困境中追求、挣扎、绝望或者走向死亡,刘恒在其一系列的小说中,以一种下地狱般的激情,在描摹人生的惨烈、残酷与幻灭中,逼视着人的生存困境,其中包含了理与欲、人性与文明、人与世界,自我与他人、人与自我等等多方面的矛盾与冲突。

欲望

刘恒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探询人的基本欲望,并由此勘探人的生存本相。刘恒对人性中欲望的揭示是多方面的。欲望中最为基础的食和色在刘恒的小说中尤为鲜明。刘恒的成名作《狗日的粮食》便揭示了“食”欲对人的影响。曹杏花的一生便是在粮食中挣扎的一生。“每日餐后曹杏花都要给孩子们验碗,哪个留下渣子就逃不脱骂和揍”,甚至从“驮山炮的骡子屁股下”拉下的“热粪”里掏“星星粮食”。不仅如此,她还常常顺手牵羊,把队里的粮食带回家里;而且,在把手伸向邻居家的菜地的同时,还骂得“邻家女人羞得只剩下拔秧的力气”。

“性”是欲望中的核心。刘恒在其小说中,对性有着更为自觉的关注。《伏羲伏羲》是刘恒写性最酣畅淋漓的一篇。年轻的杨天青正处于情欲旺盛期,他与同样处于情欲旺盛期的婶子菊豆在需要对方的肉体上心照不宣。他们因此处于两难境地,苦苦挣扎,一方面是朝思幕想,可以为之生为之死的灵肉结合;一方面是严酷的伦理道德,以及深深的罪恶感。《冬之门》在叙述了一个边缘小人物日伪军的火夫谷世财性压抑、冲动、煎熬,不可得的自卑、绝望以及由此带来的神奇的力量的同时,还揭示了形形色色的人的性苦闷与性焦虑。《白涡》描写了性欲的诱惑与冲动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小说一面写人的性本能冲动,一面写人的理性对这种本能的压抑。

欲望作为刘恒小说中的核心话语,并不是为了写欲望而写欲望,他借欲望叙述来揭示人在困境中挣扎的生存本相。欲望不过是刘恒勘探生存困境的一个视角,通过人们在欲望中的挣扎,还原那些被遮蔽的真实的生活细节和处境。具体说来,就是将人置于欲望的支配之下,通过对人的生命历程的描述,来展示人与欲望的复杂关系,欲望与文化、伦理、道德等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人的悲剧性生存困境。

欲望是一把双刃剑,人在不断追求欲望的满足过程中,最终又不得不面对欲望强大的破坏性。“生命有其自己的内在动力,生命有生长及表现自己的倾向,如果这种倾向受到了阻碍,以发展生命为目的的精力便会走上分解的过程,并且转变为以破坏为目的的精力”。《狗日的粮食》中曹杏花不顾一切地追求食的欲望。与一般人相比,她似乎有着更强的觅食生存能力。所以,即使在最艰苦的年代,“天宽家的坟场也没有新土”。但意想不到的是,一个购粮证的丢失,便让一个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女人,“当即便嗷地怪叫了一声,跌倒地上吐开了沫儿”。等到稍微清醒,嘴里只会吐出“丢了,丢了”。最后,女人服了苦杏仁儿,在吐完“狗日的粮食”五个字后,惊恐地死去。曹杏花的生命过程由对食欲的追求到最终无法摆脱它的支配。欲望本是人满足自身感性生命的对象,但最终却成为异己的力量。人在它面前表现出了强烈的恐惧,欲望在此显示出了它强大的破坏性力量。

孤独

人的生命存在状态是刘恒小说始终关注的问题,在对这一问题的不断勘探中,刘恒又发现了生命的孤独存在,以及人与人在精神上无法沟通的悲剧性困境。存在主义者认为,孤独是人最本质的存在状态,因此,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是紧张和冲突的。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和绝望心绪的突出表征是其精神的无从寻觅和无处着落。刘恒的长篇小说《黑的雪》即是对人的这一生存困境的表达。

小说以李慧泉作为叙述视点,通过精神分析方法,把他面对世界时的感情、情绪、体验当作思维的出发点。尽管李慧泉想从主观方面寻找人的价值、生存的意义和人的真正存在的基础和原则,但他收获的却是孤独与绝望。李慧泉正是在这种非理性的情绪体验中,获得了关于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世界的理解。

李慧泉是个领养的孤儿,先被父母抛弃在世,后是养父养母又先后离开人世,这就从血缘上切断了他和这个世界的纽带。他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只有打架才能给他带来荣耀与自信。小说一开场,他已被强劳了三年,这一事实击毁了他唯一的人生支柱,加之母死、友亡,没有工作,作者剥夺了他现有的一切,让他毫无阻拦抵抗地去面对这个世界,体验这个世界。尽管如此,李慧泉的内心还是有一种自救的渴望和冲动,他想尽自己的努力来获取与世界、他人、社会的联系以确立自我的生存价值。但他所有的努力,最终让他感到的是“这一切跟他没关系”,“人来人往,男男女女没人瞧他一眼”。即使是朋友,刷子不断地欺骗他,方叉子又给他带来威胁,崔永利只会利用他去贩卖黄带获取金钱,罗小芬只是过去的一个梦。他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而周围的现实无聊、毫无意义,同时给人恶心的感觉。

李慧泉认识到“所有的人跟他处境相似,孤独”。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歌舞厅认识了赵雅秋,这次意外的相识又唤起了他对爱情的渴望,又唤起了他试图与世界建立联系的冲动。赵雅秋嘴唇下那片温柔无比的绒毛,使身陷孤独绝望的他感受到了生命中的柔情并唤起人生的梦想。他把对赵雅秋的暗恋化作纯粹的精神之爱。可当他一步一步走近赵雅秋时,他越来越感到失望:赵雅秋频交男朋友,角逐在感情的游戏里,逐渐失去了那种纯真质朴的品格而被平庸世界的光芒所包围,最后投进了被金钱所腐蚀的崔永利的怀抱。“他战战兢兢地给自己设了一尊神,结果发现这尊神是个聪明的婊子”。弗洛姆认为“人们对爱的渴望,其根本的动因源于对孤独的恐惧”。李慧泉对爱情的追寻宣告失败,那些唤起过生命爱情的自觉与希望的东西已经变成空虚,他重新陷入了一种孤独的境地,真实存在的只是童年的梦想,其他的都是不真实的。世界是异己的,他人是隔膜的,各人有各人的生活,他们只有利用他时才能想到他,他们听不到他的求救声。“一个能用理性加以解释的世界,不论有多少毛病,总归是一个亲切的世界,可是,一旦宇宙中间的幻觉和光明都消失了,人便觉得自己是个陌生人。他成了一个无法召回的流放者,因为他被剥夺了对于失去家乡的记忆,而同时也缺乏对未来世界的希望”。

刘恒曾坦言:“在《黑的雪》里,我确实把自己的很多人生感触给了主人翁”。这是一部融合了作者生命体验的心理分析式小说。作者对孤独的痴迷, 既是出于一种哲学上对人的思考, 同时也是一种性格使然。作者偏于内倾型的性格, 内省敏感、抑郁沉静成为其心理定势, 主观感觉重于客观摄取, 情感体验重于理智分析, 这成为刘恒小说创作孤独感的心理基础。刘恒认为:“孤独是写作和写作者共有的烙印。如果一个人以文学为生命, 他应该明白这是必须静心接受的宿命”。他将孤独视作“宿命”, 在孤独中观照自我、思索人生, 形成了其创作的独特个性。

宿命

对人类来讲,其最大的生存困境,即是必须面对死亡,这就是人类生存的永恒悲剧。所以神秘主义哲学家乌纳穆诺说:“既然生命是一场悲剧,一切持续不断的挣扎,其中没有任何的胜算或者是任何胜算的希望,那么生命便是矛盾。”正因为如此,作为人类生存困境的极端性表现的“死亡”,便成了古今中外的文学不断表现的对象。

刘恒是新时期对“死亡”表现出极大关注的少数作家之一。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看,刘恒是那种具有死亡情结的作家。自《狗日的粮食》起,除极个别作品外,刘恒几乎篇篇小说都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下。只不过,死亡,有时表现为无望的凄楚,有时表现为是罪恶的狰狞,有时又显出超脱的慰藉。事实上,死亡在刘恒的笔下不仅是营建小说构架的支撑点,而且成为人物命运的必然归宿。“宿命的死亡”是刘恒小说中一再出现的命题。

死亡本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结局,如果是自然死亡或寿终正寝,那是一种必然规律,无须过分悲哀。与此相反,非自然的死亡则意味着人的肉体与精神并未走完这生命运作的过程,而是在某一特定的阶段产生中断,死亡的提前降临造成生命的结束。但是我们在刘恒作品中看到的几乎都是非自然的死亡,其死亡方式是各种各样。有自杀的,象《狗日的粮食》中的瘘袋女人曹杏花,《伏羲伏羲》中的杨天青,《力气》中的杨天臣,《虚证》中的郭普云。有被人杀的,如《杀》中的关大宝,王立秋,《东南西北风》中的外地裁缝,《黑的雪》中的李慧泉。有暴死的,如《陡坡》中的田二道,《连环套》中的三更,《冬之门》中的谷世财。还有生不如死,虽生犹死的,如《伏羲伏羲》中的瘫子杨金山,《连环套》中炸成白痴的兴来,《萝卜套》中摔成白痴的韩德培等等。

刘恒小说中的“宿命的死亡”归纳起来大概可分为三种模式:一是人作为生物因欲望本能导致的悲剧性死亡;二是人性自身的弱点与缺陷;三是外在的环境因素导致死亡。我们可以发现这三个层面的外延依次扩大,实际上顾及了人的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并囊括了人类几乎所有的死亡悲剧。

《黑的雪》中李慧泉困扰于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李慧泉虽然死于他杀,但他所面临的孤独境遇早就让他象“一只找不到港口的破旧的小船,船舱里已经进水,就要下沉了”,他身边的人,“方叉子、警察、罗大妈.....数不清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统统跟他没关系。别人都为别人活着,他为他活着,人人都为自己活着”。在周围的人群中,他无法找到温暖和慰藉。李慧泉的心,在他肉体未死之时,其实早已结束了。在那条沟里,他被养父的朋友捡回;在那条沟里,他的生命也走到了最后一刻。

刘恒小说中每个人物的死亡原因是极其复杂的,更多的时候是多种因素的结果(比如,郭普云、李慧泉的死),正是这种复杂因素的纠缠,让人感觉到挣脱的无望和死亡的不可避免。刘恒在每一次的“死亡叙述”的旅程中,都以旁人的姿态出现,在不动声色的讲述中,冷静的谛视他们的命运。所有这些都给刘恒的小说带来了一种悲观的宿命色彩。

从刘恒小说中人物死亡方式与模式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刘恒在表现死亡的时候,实则在表现他的人生认识、人生信念、道德准则以及对更大的范围中的人类的生存困境的关注,并藉此表现他对整个人生世界的看法。这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宿命死亡,从表面看,很容易得出刘恒有着消极悲观的心理,但倘若将死亡置于生/死二元对立中看,这种对死亡淋漓尽致的表现,恰恰是源于对生存的渴望与热爱,也表现出刘恒敢于直面人生的勇气。

总之,在刘恒的小说世界中,生活是阴郁的、沉重的,有时甚至是了无生趣的。刘恒作品中的人物,活着便是不断地与自然本能、生存本能,与人自身固有的弱点、缺陷相抗衡。此外,还不得不面对一个永远也不可能与自身合拍的外在世界。在刘恒看来,生存的困境是注定的,人身在其中,永远也无法成为自身的主宰,这就是人类的终极命运。

哲学关怀

存在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哲学问题。刘恒的《虚证》和《黑的雪》可以说就是用文学的文本对这个形而上的哲学问题作出了某种回答。因而,使作品具有超越性的哲学关怀。这种关怀不仅是世俗的,也是超验的;不仅是针对某一个体的,而且也是面对整个人类的。

《黑的雪》是一部具有存在主义哲学意味的的小说。“写《黑的雪》那一阵,我迷过一段儿哲学,……以前觉得哲学毫无用处,故弄玄虚,突然就喜欢上了”。从情节上看,小说讲述的是一个从劳改所出来的年轻人李慧泉重新生活的渴望与绝望的故事。但作者给小说加了个副标题“一个探索性的精神分析小说”。事实上,小说的真正主体部分是主人公李慧泉的精神世界,尤其是他关于存在的个人性体验。李慧泉是被养父从电缆沟里“捡来的野种”,而养父很早就死了,印象模糊。养母在他犯事进劳改所后也己去世,这就使得李慧泉体验到一种萨特所说的存在的暧昧与荒诞。即人是被无缘无故地抛弃在世。他不知自己是什么,不知所来,不知所去,完全是个偶然的、盲目的、荒诞的存在。海德格尔把人的这一状况,称为“被抛状态”,即此人是未经自己的同意,未被征询而无缘无故地被抛弃在世,且不得不在世,茫然无据地承担着自身的存在。萨特把人的存在的这种根本无着的状况,概括为偶然性、多余和荒诞。

当李慧泉体验到这种暧昧、荒诞、盲目、偶然时,即意味着人的整个存在连同他对世界的全部关系都从根本上是可疑的,人失去了一切存在的支点,留下的只有绝对的个人,而这孤独的个人又纯属多余的无用的存在。“他给强劳三年,他妈死了,他一个人过,这些有谁在意?人来人往,男男女女,没有人瞧他一眼,没人搭理他......他只有一双眼睛和一辆旧自行车........谁也不认识他,认识他恐怕也要躲着他”。“晚上,人们不认识他,人们之间也不认识,他没有发觉有谁在跟谁说话,电车站的车牌周围树着一些孤零零的人影,彼此互不相干”。加谬曾经说过,“小说从来都是形象的哲学,在一部好的小说里,其全部哲学都融汇在形象之中”。李慧泉对在世的体验从哲学意义的角度看,表征了人类存在的荒诞、空虚、无意义。

参考文献:

郑乃勇,《生存困境的逼视与抚摸——刘恒小说论》

蔡信强,《析刘恒小说中的孤独意识》

十、和田稻夫语录谈婚姻?

稻盛和夫语录婚姻:不是拖垮彼此,而是生活中给对方鼓励。在生活累的时候,彼此安慰相互鼓励;遇到事的时候,能有个商量的人;下班回家,能有个一起吃饭的人。在外面受了委屈,回到家里有个温暖的拥抱。一生太漫长了总要有个相知相伴走完一生的人。

上一篇:艾弥儿原名?

下一篇:control 崩塌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