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婚姻家庭 > 正文

意气与义气如何区分?

婚姻家庭 2025-02-04 21:10

一、意气与义气如何区分?

◎ 义气

(1).节烈、正义的气概。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王道》:“ 仇牧 、 孔父 、 荀息 之死节, 公子目夷 不与 楚国 ,此皆执权存国,行正世之义,守惓惓之心,《春秋》嘉义气焉,故皆见之,复正之谓也。”《宋书·沉庆之传》:“泣血千里,志复深逆。鞠旅伐罪,义气云踊。” 唐 柳宗元 《唐故特进南公睢阳庙碑》:“惟公与 南阳 张公巡 、 高阳 许公 远 ,义气悬合,訏谋大同,誓鸠武旅,以遏横溃。”

(2).谓刚正之气。 宋 欧阳修 《秋声赋》:“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3).为情谊而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作自我牺牲的气度。《水浒传》第五一回:“他犯了该死的罪,我因义气,放了他。”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结交重义气》:“於此可见前辈结交重义气,不以贵贱贫富易其心,诚可敬也。”《老残游记》第七回:“虽如此说,然当时的交情义气,断不会败坏的;所以我写封信去,一定肯来的。”

◎ 意气 yìqì

(1) [will and spirit]∶志向与气概

意气风发

意气扬扬。——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spirit;expression]∶精神;神色

意气自若。——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意气之盛。——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3) [interest]∶志趣

意气投合

(4) [personal prejudice]∶偏激、任性的情绪

意气用事

二、仗义与义气的区别?

仗义和义气都是表示正义和诚实的态度,但它们在使用场景和程度上有很大的区别。

仗义通常指的是在朋友或同事需要帮助时,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即使这意味着自己会遭受一些困难或牺牲。仗义的行为通常是基于友谊或信任,并且往往是一种无私的、不求回报的行为。

义气则更强调在某种关系或情境下,为了维护正义或道德正确而做出牺牲或努力。义气的行为往往涉及到更多的义务和责任,并且可能需要更多的自我牺牲。

总的来说,仗义和义气虽然都表示正义和诚实,但它们强调的方面不同,使用场景也不同。

三、讲义气与诚实守信的区别?

要讲义气,有时就不能诚实守信啦。例如,兄弟有难,需要你做为伪证。诚实守信,个人认为,是最大的义气了。虽然有不少人会认为不够义气。

四、义气文案?

真正的兄弟,就算闹别扭了,这几天,两人都会反省,最后都会和好,这才是兄弟。终生不要辜负义气这二字。

五、什么是义气,义气词义是什么?

  词义  zhōng yì词语释义①:忠贞义烈 ②:指忠臣义士  基本解释  1. 忠心和义气   忠义之士     2. 指有忠心和义气的人   表彰忠义  详细解释  1. 忠贞义烈。   《后汉书·桓典传》:“ 献帝 即位,三公奏 典 前与 何进 谋诛阉官,功虽不遂,忠义炳著。” 唐 崔融 《西征军行遇风》诗:“夙龄慕忠义,雅尚存孤直。”《老残游记》第二回:“后人敬他的忠义,所以至今春秋时节,士人尚不断的来此进香。” 洪深 《赵阎王》第一幕:“凡人存着好心的,有天良的,老实的,讲究忠义的,都是傻子吧?”  2. 指忠臣义士。  《后汉书·臧洪传》:“将军举大事,欲为天下除暴,而专先诛忠义,岂合天意?”明·钱谦益《尚宝司少卿袁可立父淮加赠奉直大夫尚宝司少卿制》“以孝友淑其躬,居家无子弟之过;以忠义勉其子,过庭多长者之言。”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四镇守 舟山 时,兵民辑睦,忠义向应,西人已丧胆思遁。” 郭沫若 《甲申三百年祭》:“ 明 朝国政,误在重制科,循资格。是以国破君亡,鲜见忠义。”  “忠”与“义”在先秦之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在儒家祖师的语录里,“忠”指的是尽心为人办事,不分对上与对下。如“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教人以善谓之忠”(《孟子·滕文公》);“义”指的是办事准确,几乎包括处理一切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不义而富贵,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使民也义”(《孟子·梁惠王》)。  楼主可以看一下下面的百科词条里的那个贴吧的链接,里面说的蛮不错的,希望楼主心想事成,学也有成,厄,其实不晓得你是不是学生,呵呵

六、什么是事实婚姻与法律婚姻?

事实婚姻戒指是你已经同居好几年,而且有孩子就是没领结婚证,法律婚姻是指双方都在民政部门登记的,受法律保护的

七、与“兄弟义气”有关的诗句有哪些?

1.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七步诗》

2.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易·系辞上》

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杜甫·《月夜忆舍弟》

6.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8.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鲁迅《题三义塔》

释义:当我们都经历了劫难后,兄弟之间的情谊还在,相逢的时候相视一笑就把过去的恩仇全部忘记了。

10.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陆凯《赠范晔诗》

释义:遇见北去的驿使就去折梅花,托他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

八、义气的名人故事

义气的名人故事

义气的名人故事

在人们的记忆中,总有一些名人的故事让他们倍感敬佩,感动不已。这些故事中,最令人难忘的或许就是那些展现出义气精神的人物了。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中华文化中伟大的义气名人故事。

孟子与颜渊:敦厚的情谊

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颜渊则是他最亲密的弟子之一。他们之间的故事给了我们一个永恒的课题:真诚友谊胜过金钱。

孟子非常重视教育,他一直致力于传播道德伦理的理念。颜渊是孟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在学识上很有天赋,也十分敬爱孟子。一次,孟子准备离开国家去寻求理想的实现,颜渊对这个消息感到非常难过。

颜渊对孟子说:“我愿意陪您一起去,无论生死。”颜渊这番话让孟子非常感动,但他知道颜渊家境贫寒,连一匹马都养不起。孟子想,没有交通工具,颜渊如何跟随呢?于是,孟子对颜渊说:“一起去的话,将来必定饿死于途中。”

但颜渊并不在乎,他迅速回答:“倘若如此,我还是会选择与您一同前行。”这种义气感动了孟子,最终他同意了颜渊的请求。

孟子带着颜渊一同出发,虽然一路多有艰辛,但他们永不放弃,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他们之间真挚的友谊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岳飞与好汉们:守护国家的忠诚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他在宋朝时期,凭借着一腔热血与忠诚,与一帮义士们一起抵御了金兵的入侵。这段故事中展现出的义气不仅仅是兄弟情谊,更是对国家的忠诚和坚守。

在岳飞镇守城池的时候,金兵进犯了宋朝领土。他带领着手下的将士们进行了英勇抵抗。岳飞非常关心他的战士,尤其是那些与他一起并肩作战的好汉们。

有一次,岳飞的好友文天祥被金兵拘留,岳飞深感痛心,他对手下的将士们说:“不如我自己上金营救他,大家在此坚守城池。”好汉们知道岳飞此举的风险,但他们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们愿意陪您一起去救他!”

最终,岳飞决定留下坚守城池,而他的手下也毅然决然地前去救出文天祥。这种坚定的忠诚与义气展现了他们对国家的无限热爱。

商鞅与李斯:守望相助的同道

商鞅和李斯是中国历史上一对受人敬佩的朋友。他们都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们之间的交往展现出了深厚的友谊和彼此守望相助的精神。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国时期,各国争霸,形势紧张。商鞅和李斯都致力于各自国家的改革,他们通过书信交流,分享彼此的心得和思考。在困境中,他们都保持着对对方的关心和支持。

一次,商鞅陷入了危险的境地,李斯得知后毫不犹豫地前来相助。他们面临着生死考验,但他们始终紧密相依。最终,他们成功地度过了这个难关,这段经历进一步拉近了他们的友谊。

商鞅和李斯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困境中守望相助,是最真实的友谊和义气。

结语

以上这些义气的名人故事,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们的友谊和忠诚在历史中闪烁着光芒,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无论是孟子与颜渊的真挚友谊、岳飞与好汉们的忠诚守护,还是商鞅与李斯的守望相助,这些故事都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义气。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种精神都将永远传承下去。

让我们向这些伟大的名人致敬,并在自己的生活中也努力追求并传承这份伟大的义气精神。

九、义气是什么?

义气[yì qì]的意思:一指节烈、正义的气概;二指刚正之气;三指为情谊而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作自我牺牲的气度。

一、义气基本释义:

因友谊而冒危险或作自我牺牲的勇气、态度。

二、义气引证解释:

为情谊而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作自我牺牲的气度。

元末明初 施耐庵《水浒传》第五一回:“他犯了该死的罪,我因义气,放了他。”

三、义气用法示例:

1、做事情要多动脑子,不能光凭义气。

2、李叔叔特别讲义气,重友情。

扩展资料

义气近义词:正气、仗义

一、正气

【词语】:正气

【拼音】:zhèng qì

【释义】:光明正大的作风或纯正良好的风气。

示例:

1、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正气凛然,决不投降。

2、几个拿枪的敌人被方志敏的凛然正气吓呆了。

二、仗义

十、义气出自哪里?

义气其他含义

汉语词汇

义气,汉语词汇。拼音:yìqì ,本指节烈、正义的气概。引申为刚正之气。也指为情谊而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作自我牺牲的气度。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义气

拼音

yìqì

释义

刚正之气;节烈、正义的气概;为情谊而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作自我牺牲的气度

词语释义

“义气”一词在《辞源》上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刚正之气”,二是指“忠孝之气”。

出处与详解

1、节烈、正义的气概。

义气[汉语词汇]

①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 仇牧、 孔父 、 荀息 之死节, 公子目夷不与 楚国,此皆执权存国,行正世之义,守惓惓之心,《春秋》嘉义气焉,故皆见之,复正之谓也。”

②《宋书·沉庆之传》:“泣血千里,志复深逆。鞠旅伐罪,义气云踊。”

③唐 柳宗元《唐故特进南公睢阳庙碑》:“惟公与 南阳张公巡 、 高阳 许公 远 ,义气悬合,訏谋大同,誓鸠武旅,以遏横溃。”

2、谓刚正之气。

宋 欧阳修 《秋声赋》:“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3、为情谊而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作自我牺牲的气度。

①《水浒传》第五一回:“他犯了该死的罪,我因义气,放了他。”

②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布见了此马,大喜,谢肃曰“兄赐此龙驹,将何以为报?”肃曰:“某为义气而来,岂望报乎?”

③明 陶宗仪《辍耕录·结交重义气》:“於此可见前辈结交重义气,不以贵贱贫富易其心,诚可敬也。”

④《老残游记》第七回:“虽如此说,然当时的交情义气,断不会败坏的;所以我写封信去,一定肯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