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对酒?
一、杜甫对酒?
杜甫有关对酒诗句,例如:“座对贤人酒,门听长者车。”
出自:《对雨书怀,走邀许十一簿公》
唐代 · 杜甫
东岳云峰起,溶溶满太虚。
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
座对贤人酒,门听长者车。
相邀愧泥泞,骑马到阶除。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
二、对杜甫的评价?
杜甫是唐朝的大诗人,所写之诗衔接了盛唐至中唐的过度时期,从他个人经历乃至国家大义无一不体现出杜甫对人生抱负的变化和一颗忠君忧国的执念。杜甫所写之诗包含着生动的形象和热切的情怀,更有担忧的愁绪,展现了这个过渡时期的重大的变化。
杜甫因此被称为是诗圣,和李白合称为“李杜”,而他所写之诗更是给后人还有留下深远的影响,因此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对战乱中的百姓尤其同情,一直对黑暗腐朽的政治风气给予批判,他甚至愿意为了改变这个现象而牺牲自己,故其诗一直贯通忧国忧民的主线,可见其伟大之处。
三、对杜甫的赞词?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诗圣是对杜甫的最佳褒奖。
四、对婚姻的理解?
婚姻就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以前怎么也不理解这句话的精髓。
想当年自己爱上一个阳光帅气的男孩,生活一下子变得特别美好,在我心里他是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人,于是我历经各种艰难险阻,终于和他走进了婚姻殿堂。
没想到婚后这个男人就像重生了一样,各种懒惰,各种不负责任,什么也不管,他把所有的温暖给了别人唯独没有我,在家还让我少说话,多做事。
感觉我就是他找的一个不花钱的保姆,我这个气呀,于是每天不是争吵就是冷战,我成了不折不扣的怨妇!
想离了算了但又怕别人笑话,父母接受不了,孩子遭罪,只能忍着走一步看一步。离婚也是要勇气的。
五、对杜甫诗歌的总结?
杜甫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强烈的感情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杜甫诗歌的感情表达非常真挚强烈,常常表现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他的诗作有很多都是描写民间疾苦和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以及对统治者的批判和呼吁。此外,他的诗中也多有表达对亲友、故乡的思念之情的作品。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独特,常常运用生动的形象、鲜明的对比、深刻的哲理和深情的抒发相结合,形成了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艺术效果。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以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
总之,杜甫诗歌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强烈的感情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一,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和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杜甫对青年的影响?
让青少年懂得了跟人之间的爱,人跟人之间的宽容和同情
七、杜甫《曲江对酒》翻译?
曲江对酒
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春,是杜甫最后留住长安时的作品。
一年以前,杜甫只身投奔肃宗李亨,受职左拾遗。因上疏为宰相房琯罢职一事鸣不平,激怒肃宗,遭到审讯。以后,虽仍任拾遗,但有名无实,不受重用。杜甫无所作为,空抱报国之心,不免满腹牢骚。这首《曲江对酒》便是诗人此种心境的反映。
曲江,即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市东南,因池水曲折而得名,是当时京都的第一胜地。
前两联是曲江即景。“苑外江头坐不归”,苑,指芙蓉苑,在曲江西南,是帝妃游幸之所。坐不归,表明诗人已在江头多时。这个“不”字很有讲究,如用“坐未归”,只反映客观现象,没有回去:“坐不归”,则突出了诗人的主观意愿,不想回去,可见心中的情绪。这就为三、四联的述怀作了垫笔。
以下三句,接写坐时所见。“水精宫殿转霏微”,水精宫殿,即苑中宫殿。霏微,迷蒙的样子。在“宫殿”、“霏微”间,又着一“转”字,突出了景物的变化。这似乎是承“坐不归”而来的:久坐不归,时已向晚,故而宫殿霏微。但是,我们从下面的描写中,却看不到日暮的景象,这就透露了诗人另有笔意。浦起龙《读杜心解》曾将诗人这一时期所写的《曲江二首》、《曲江对酒》、《曲江对雨》,跟作于安史之乱以前的《丽人行》作过比较,指出:“此处曲江诗,所言皆‘花’、‘鸟’、‘蜻’、‘蝶’。一及宫苑,则云‘巢翡翠’,‘转霏微’,‘云覆’,‘晚静’而已。视前此所咏‘云幕’,‘御厨’,觉盛衰在目,彼此一时。”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水精宫殿转霏微”所显示的,即是一种虚空寥落的情景,这个“转”字,则有时过境迁的意味。
与此适成对照的,是如期而至的自然界的春色:“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短短一联,形、神、声、色、香俱备。“细逐”、“时兼”四字,极写落花轻盈无声,飞鸟欢跃和鸣,生动而传神。两句衬托出诗人的此时的心绪:久坐江头,空闲无聊,因而才这样留意于花落鸟飞。“桃花细逐杨花落”一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后杜甫“自以淡笔改三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由拟人法改为描写法。何以有此改?就因为“桃花欲共杨花语”显得过于恬适而富有情趣,跟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懒散无聊的心情不相吻合。
这一联用“自对格”,两句不仅上下对仗,而且本句的某些字词也相对。此处“桃”对“杨”,“黄”对“白”。鸟分黄白,这是明点,桃杨之色则是暗点:桃花红而杨花白。这般色彩又随着花之“细逐”和鸟之“兼飞”而呈现出上下飘舞的动人景象,把一派春色渲染得异常绚丽。
风景虽好,却是暮春落花时节。落英缤纷,固然赏心悦目,但也很容易勾起伤春之情,于是三、四联对酒述怀,转写心中的牢骚和愁绪。
先写牢骚:“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判,读潘,“割舍之辞;亦甘愿之辞”(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整日纵酒,早就甘愿被人嫌弃;我懒于朝参,的确有违世情。这显然是牢骚话,实际是说:既然人家嫌弃我,不如借酒自遣;既然我不被世用,何苦恭勤朝参?正话反说,更显其牢愁之盛,又妙在含蓄委婉。这里所说的“人”和“世”,不光指朝廷碌碌之辈,牢骚已经发到了肃宗李亨的头上。诗人素以“忠君”为怀,但失望过甚时,也禁不住口出微辞。以此二句,足见诗人的愤懑不平之气。
最后抒发愁绪:“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沧洲,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拂衣,指辞官。这一联是说:只因为微官缚身,不能解脱,故而虽老大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未拂衣而去。这里,以“沧洲远”、“未拂衣”,和上联的“纵饮”、“懒朝”形成对照,显示一种欲进既不能,欲退又不得的两难境地。杜甫虽然仕途失意,毕生坎坷,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始终如一,直至逝世的前一年(769),他还勉励友人“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希望以国事为己任。可见诗人之所以纵饮懒朝,是因为抱负难展,理想落空;他把自己的失望和忧愤托于花鸟清樽,正反映出诗人报国无门的苦痛。
八、杜甫时空对举诗句?
杜甫登高时空对举的文句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作者在夔州之时。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全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九、李白对杜甫的评价?
戏赠杜甫(唐/李白):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这是李白写给杜甫的友情诗。诗作中表达如下的意思:我(李白)在饭颗山(山名)的山头遇到了好友杜甫;时值正午,杜甫戴着笠子遮住了脸庞。但我还是发现杜甫相较于上次见面,清瘦了许多;恐怕杜甫这些日子作诗太过辛苦,才日渐消瘦的。李白通过这首诗,一边表达了自己对杜甫的心疼,一边彰显了杜甫严谨辛苦的创作态度,毕竟“作诗苦”。这是李白对杜甫的评价。
十、对酒忆杜甫原文?
是对酒忆贺监,不是对酒忆杜甫。
对酒忆贺监 原文
李白 〔唐代〕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
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上一篇:土味祝福?
下一篇:婚姻中怎么找爱情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