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婚姻家庭 > 正文

汉朝末期?

婚姻家庭 2024-12-23 20:46

一、汉朝末期?

汉朝末年就是三国的历史:

三国局面的形成

东汉中平六年(189年)灵帝死,刘辩继立为少帝。执政的何太后兄何进联络西园八校尉之一的袁绍,杀统领八校尉兵的宦官蹇硕。袁绍、何进等密谋尽杀宦官,并召并州牧董卓入洛阳为援。当宦官杀何进,而袁绍又尽杀宦官之时,董卓率兵入洛阳,尽揽朝政。他废黜少帝,另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董卓的专横激起了东汉朝臣和地方牧守的反对,酿成大规规模的内战。

董卓入洛阳后,袁绍出奔冀州,东郡太守桥瑁假东汉三公名义,要求州郡兴兵讨伐董卓,关东州郡纷纷响应。他们分屯要害,推袁绍为盟主,相机进攻董卓。初平元年(190年),董卓避关东兵锋,挟持汉献帝西迁长安。关东联军本是乌合之众,彼此欺诈并吞,不久就分崩离析了。初平三年长安兵变,董卓被杀,关中混乱不已。

经过激烈的混战以后,到建安元年(196年)时,全国形成许多割据区域:袁绍占据冀、青、并三州,曹操占据兖、豫二州,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公孙瓒占据幽州,公孙度占据辽东,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袁术占据扬州的淮南部分,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占据益州,孙策占据扬州的江东部分,士燮占据交州。此外,张鲁以道教的组织形式保据汉中地区,置祭酒以治民。在这些割据者中,势力最强也最活跃的是袁绍和曹操(见魏武帝曹操)。

董卓入洛阳后,曹操逃至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聚兵反抗,成为关东联军的一支。他在济北(今山东长清南)诱降黄巾军三十万众,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又陆续收纳一些豪强地主武装。建安元年,他把汉献帝迁到许县(今河南许昌东),取得了挟天子以令不臣之势;又屯田积谷,以蓄军资。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两军进行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全歼袁军主力;又利用袁绍二子的矛盾攻占袁氏的邺城,相继占领青、冀、幽、并四州之地,统一了中原地区。建安十二年,曹军出卢龙塞(今河北遵化西北),打败侵扰北方的乌桓。

二、元朝末期?

元朝后期,帝位争夺纠纷不断。从1308年至1333年,6年间就换了5个皇帝。每一次帝位争夺,往往导致整个统治集团成员卷入,结果造成内部的分裂和政权的动摇,也常使政权落入权臣之手。仁宗时铁木迭儿把持朝政,文宗时燕铁木儿独掌政务;顺帝时伯颜专权,中书省、枢密院官员多出其门下,上朝时,视其脸色行事。每散朝,一拥而退,朝廷为之一空。

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始为162年,从忽必烈定国号元开始历时98年。

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1320年5月25日—1370年5月23日),元朝第十一位皇帝,大蒙古国第十五位大汗。也是元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元明宗长子,元宁宗长兄。生母是迈来迪。

在至正十一年(1351年)爆发了元末农民起义。后期逐渐怠政,沉湎享乐,元廷内斗不断,外部民变迭起,无法有效地控制政局。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闰七月,明军进攻大都,妥懽帖睦尔出逃,蒙古退出中原,元朝对全国的统治结束。

至正三十年(1370年)四月二十八日,妥懽帖睦尔驾崩于应昌,享年五十一岁。庙号惠宗[1],蒙古汗号为“乌哈噶图汗”。明朝为其上尊号为“顺帝”,民间又称其为至正帝、庚申帝、庚申君等。

三、唐朝末期都城?

长安。长安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与朝拜者的到来。长安是当时世界西方和东方商业、文化交流的汇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会。

长安是古代十三朝古都,见证了中国五千年兴衰,承载了中华民族最厚重的历史。

四、北宋末期特征?

1.天下分裂,没有实现大一统.先是北宋、辽、西夏相对峙,后是南宋、金、西夏相对峙.

2.民族矛盾尖锐.辽宋夏金等不同民族建立的王朝之间多次相互征战.西夏军队、金军在宋朝境内烧杀抢掠.同一个王朝内部的不同民族间也存在尖锐的矛盾.例如,辽朝境内契丹人与女真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3.文化交流加强,促进民族融合.契丹人、党项人、女真人逐渐接受汉人的文化.

4.各民族经济文化都有发展.契丹、党项人的封建化不断加强,创造出了自己民族的灿烂文化.女真人从氏族公社时期发展到奴隶制阶段,后又过渡到封建时代.

汉族文化也有发展,如宋词、散文(唐宋八大家中,宋朝占六个)最具代表性.科技进步明显,活字印刷发明和应用,著名的科技制作《梦溪笔谈》也在这时出现.

契丹、党项、女真等民族生产力进步迅速(主要是借鉴了汉人的成果).宋朝境内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显著,商业繁荣,农业收成丰硕,政府财政收入大增.陶瓷制造业无论规模还是技术水平都超过了唐代.

5.北宋灭亡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经济中心由北向南转移.

6.海外贸易发展,宋朝瓷器远销世界各地.宋朝人民的城市坊间生活发展.宋朝与辽、金、西夏征战,经常(不是全部)战败,被迫妥协,送辽金夏“岁币”(银两、丝绸、茶叶等).最著名的是,宋真宗时期,北宋与辽朝定下“澶渊之盟”.

五、江户末期时间?

江户时代(日语:えどじだい;1603年-1868年),是日本历史上武家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时期,统治者为三河德川氏。从庆长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开创幕府开始,历时265年。从庆长二十年(1615年)大坂夏之阵灭丰臣氏、统一全国计,历时253年。

六、帝国末期特征?

第一种,体制僵化,不思进取。

在王朝这个大熔炉当中,统治者的决定十分重要,开国皇帝建功立业,平定天下,而这座熔炉的火焰,何时能够会熄灭,也就取决于后世的继任者,是否愿意继续在熔炉中增砖添瓦。比如唐朝晚期的唐宪宗改革,明晚期的张居正改革,都很好帮助帝国暂时应付了危机,但是更多的国家机器,却在运转当中逐渐腐朽衰落。

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清朝和宋朝,清朝自然无需多说,在统一全国后,乾隆时期便进入安逸状态,从科技到军队战斗力,大幅度衰弱于西方,故步自封。

而至于宋朝,开国以来始终被“三冗”(冗员、冗兵、冗费)所困扰,尽管宋朝的富庶能够一时将这些困难掩盖,但是久而久之,也造成了宋朝军队战斗力弱等长时间的问题。虽然它中途勉强支撑过了辽金等政权,最终还是在蒙古帝国的铁蹄下覆灭。

除此之外,僵化的体制,还容易导致中下层失去上升的空间,这点可以在南北朝时期作为参考,世家大族垄断的社会下,矛盾和变革都是异常激烈,民间造反和起义也都是数不胜数,间接导致了王朝短命。

第二种、滥发货币,乱加税收

钱粮,是朝廷维持经营的基础,更是行军打仗的必要,然而在过去,到了危机的局面下,古代本来就脆弱的货币体系,更加容易崩塌,往往会出现通货膨胀等种种现象。就拿宋朝来说,宋太宗时期,河东地区最便宜的米价,不过一百文铜钱,然而到了宋徽宗期间,已经涨到了1400文,南宋宋高宗开国初期,米价来到了最高的7000文,宋末由于经济紧张,各地也开始私铸货币,导致市场更加紊乱。

具有相同情况的还有明朝,明初发行的大明宝钞,到么明代中晚期已经是废纸一张,明廷严厉禁止交流贸易的黄金白银,反而成为了最稳定保值的等价物。

当财政困难的时候,朝廷肯定会对民间加以更加繁重的税收,从而导致矛盾不断加剧。

第三点,各种灾难的爆发

过去王朝颠覆,最大的一个原因,便是农民起义,汉末的黄巾军,唐朝的黄巢,到明朝的李自成张献忠,农民造反主要,还是因为吃不饱饭,没有活路,灾荒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发生在东汉末的瘟疫,到明末小冰期导致的北方旱灾。对于社会造成的破坏极大。

根据史学家调查发现,灾荒同样会影响到边境,游牧民族会在物资紧缺的情况下南下进行掠夺。再加上朝廷颁布下的苛税,十分容易爆发民变,内外交困之中,一个王朝就能走向了终结。

七、沙俄末期名将?

米哈伊尔·伊拉里奥诺维奇·戈列尼谢夫·库图佐夫.1745-1813年,主要是击败拿破仑。

八、商朝末期典故?

商朝末期,社会矛盾加巨,各地势力纷纷造反。武王伐纣就是那时留传下来的典故,最后推翻商王朝。

九、乾隆末期国库如何?

  乾隆即位时,国库里面有雍正存下来的三千多万,乾隆折腾了五十年,变成七千多万,这还是乾隆“六下江南”及四处用兵的情况下办到的。

  可到了嘉庆皇帝亲政时,国库却变得空空如也,这七千余万两银子,乾隆是如何在十多年时间里就折腾没了?变成了“败家子”?

  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是乾隆主动散财,乾隆五十一年,黄河漫口,拒绝了用官位换钱的提议,愿意散财于民,这是值得肯定的。

第二个是战争,乾隆五十一年至乾隆六十年,清朝还陆续打了平定台湾林爽文叛乱之战、安南之役、平定廓尔喀之战等大小战争。还有最重要的是镇压白莲教起义,耗费巨大!

十、清朝末期统治手段?

纵览清朝的外交策略,一方面反映了统治者的愚昧和落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长期的闭关锁国让国人耳目闭塞,脱离了时代大势。

但是在外国坚船利炮的威胁的强迫下,不少有识之士也为国家的部分西化和开放做出了不少的努力。这是一部晚清社会的剧烈的演化史,在磕磕碰碰中,晚清政府逐渐吸收和学习世界的主要潮流,在大碰撞中,因为舶来品的推动下,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也逐渐的走上了近现代化的道路。时隔百年,古人的经验告诉我们万不可目光短浅脱离了时代,一昧的固步自封,不然历史悲剧还会不断的上演,闭关锁国真的害人不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