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是虚假广告或虚假宣传?
一、哪些是虚假广告或虚假宣传?
虚假广告或虚假宣传,就是指广告内容是虚假的或者是容易引人误解的,一是指商品宣传的内容与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实际质量不符,另一就是指可能使宣传对象或受宣传影响的人对商品的真实情况产生错误的联想,从而影响其购买决策的商品宣传。
这类广告的内容往往夸大失实,语意模糊,令人误解。
二、虚假宣传的认定?
虚假宣传认定:
认定原则:
1、主体。行为的主体是广告主、广告代理制作者和广告发布者。
2、行为。上述主体在客观上对其商品或服务做虚假广告或以其他方式进行虚假宣传。
3、结果。上述虚假广告或虚假宣传达到了引人误解的程度,因而具有社会危害性。
4、主观方面。主观方面,广告经营者在明知或应知情况下,方对虚假广告负法律责任;对广告主,则不论其主观上处于何种状态,均必须对虚假广告承担法律责任。
虚假宣传处罚:
发布虚假宣传广告误导消费者的,由广告主承担法律责任,对消费者造成损失的,要承担赔偿的责任。
【法律依据】
《广告法》第五十六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发布虚假广告,欺骗、误导消费者,使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由广告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不能提供广告主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消费者可以要求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先行赔偿。
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虚假广告,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其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广告代言人应当与广告主承担连带责任。
三、虚假宣传罚多少?
一、虚假宣传的罚款是多少
虚假宣传是指在商业活动中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或者服务做出与实际内容不相符的虚假信息,导致客户或消费者误解的行为。虚假宣传违反诚实信用原则,违反公认的商业准则,是一种严重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虚假宣传的处罚:1、经营者(广告主)的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利用广告和其他方法,对商品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广告的,监督检查部门应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并可根据情节处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2、广告经营者的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广告经营者在明知或应知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依法处以罚款。广告法第37条规定的罚款,指广告费用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停止其广告业务;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连带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规定,发布虚假广告,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使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广告主应负担民事责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不能提供广告主的真实名称、地址的应承担全部民事责任。
四、虚假宣传欺诈销售?
商品虚假宣传属于消费欺诈吗
经营者进行虚假宣传,如果对消费者进行了误导,造成消费者误解而购买商品或者服务,从而造成损失的,可以认定为欺诈消费者行为。
二、相关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四十五条 消费者因经营者利用虚假广告或者其他虚假宣传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广告经营者、发布者发布虚假广告的,消费者可以请求行政主管部门予以惩处。广告经营者、发布者不能提供经营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广告经营者、发布者设计、制作、发布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商品或者服务的虚假广告,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应当与提供该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商品或者服务的虚假广告或者其他虚假宣传中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应当与提供该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第五十五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因经营者的虚假宣传产生误解,购买了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损失的,可以认定为欺诈消费者的行为,消费者可以要求经营者赔偿损失
五、虚假宣传处罚标准?
虚假宣传处罚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对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作虚假宣传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对广告的经营者、广告的发布者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广告费用,并处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依法停止其广告业务。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第八条规定对其商品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或者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的,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百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可以吊销营业执照。经营者违反本法第八条规定,属于发布虚假广告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规定处罚。
六、朵女郎虚假宣传?
新闻已经报道了,就是虚假宣传。
注册公司也只是个香港的空壳。
七、误导宣传和虚假宣传的区别?
所谓虚假广告是指广告主或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以欺骗、误导方式进行的含有虚假内容的商品或服务宣传活动。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认定处理虚假广告问题的批复(工商广字〔1993〕第185号):关于虚假广告,一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认定:
1、广告所宣传的产品和服务本身是否客观、真实;
2、广告所宣传的产品和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产品和服务所能达到的标准、效用、所使用的注册商标,获奖情况,以及产品生产企业和服务提供单位等)是否真实。凡利用广告捏造事实,以并不存在的产品和服务进行欺诈宣传,或广告所宣传的产品和服务的主要内容与事实不符的,均应认定为虚假广告。而虚假宣传则是指经营者为牟取非法利益而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或服务的主要内容作不真实的或引人误解的表示,导致或足以导致消费者对其产生误解从而作出错误判断的宣传活动。从法学的角度来看,二者同属意思表示的范畴,并且均属于虚假的、欺骗性或误导性的意思表示。但二者有明显的区别
八、虚假宣传怎么判定?
首先,微信聊天记录或者微信朋友圈宣传记录,只要查证属实,就可作为证据。
题主的问题,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是企业的员工,如其销售人员就其所服务的企业的业务,所作的宣传介绍,能否认定为职务行为,能否要求该企业承担法律责任?
对此问题,回答是肯定的:企业应当对其员工的职务行为承担法律责任。企业员工(销售人员)通过其个人微信,就其岗位职责范围内的业务,与消费者进行促销交流并做出相关承诺的,只要能证明该员工的工作身份,只要所交流的业务事项及承诺事项是该员工的职责范围(或者足以让消费者认为其有权作出相关交易承诺),就可以认定该员工在实施职务行为,其隶属企业就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二是微信聊天记录能否用作维权证据的问题。
微信聊天记录,属于电子数据证据,经依法固定确保其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的,具有证明效力。将微信私聊电子数据,通过拍照、截屏等方式固定并打印的,属于证据形式的转换。这种经转换的电子数据证据,经私聊双方确认的,具有证明效力;仅一方认可,另一方不认可的,建议委托法定鉴定机构或者委托腾迅公司确认其真实性。
山东省菏泽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唐蜀军、刘彪等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民事裁定案所作的(2016)鲁17民特6号裁定采取的确认微信号持有人身份的做法,值得大家维权时参考借鉴:在庭审中,能够确认申请人与被申请人手机微信中的信息一致,当庭通过被申请人手机微信提取申请人昵称的详细资料及电话号码并点击该号码,拨打后为申请人的手机号码的,可以确认被申请人手机微信中微信号的真实身份即为申请人。在没有其他证据予以反证的情况下,申请人认为微信号系伪造的主张不予支持。
三是企业或其员工对单个消费者所作宣传介绍虚假误导的,能否认定为企业构成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
宣传形式,虽然传统上经常是同时向不特定多数人讲解、介绍、说明、传播相关信息,但是也不排除逐个地向不同的人讲解、介绍、说明、传播相关信息。互联网搜索引擎广告、电子邮箱广告等新媒体广告,就经常是收集分析消费者的上网习惯等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差别性地逐个发送促销信息。所以,一对一、点对点地向消费者逐个发送或者介绍商品促销信息,也应当认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的商业宣传。企业通过其员工向单个消费者进行虚假误导宣传的,除了构成欺诈消费者行为外,还应认定为构成虚假或者引人误解商业宣传之不正当竞争行为,可以要求市场监管机关依法调查处理。
九、商家虚假宣传怎么赔?
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
发布虚假广告,欺骗、误导消费者,使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由广告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不能提供广告主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消费者可以要求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先行赔偿。
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虚假广告,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其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广告代言人应当与广告主承担连带责任。
十、网络虚假宣传处罚标准?
第一条 为公正合理实施对虚假宣传行为(含“引人误解的宣传”行为,下同)的行政处罚,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 对虚假宣传行为的行政处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浙江省反不正当竞争条例》等相关规定。
第三条 对商业信誉或者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制作方式、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经营状况、售后服务等作虚假宣传或者作引人误解的宣传的,罚款1.5万元。有下列事实的,应当分别计算,
第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在罚款的基本标准基数上增加罚款比例,从重处罚:
(一)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受到处罚后,再次实施的,增加20%;
(二)雇佣或者伙同他人进行欺骗性销售诱导的,增加20%的罚款额;
(三)作虚假的现场演示和说明的,增加20%的罚款额;
(四)刊登、发布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声明性公告的,增加20%的罚款额;
(五)隐瞒事实、提供虚假材料的,增加30%的罚款额;
上一篇:无锡建筑合同纠纷管辖
下一篇:闵行合同纠纷律师推荐